增强履职本领践行司法为民叶集区司法局内外兼修树立司法行政新形象

皖西日报 2019-08-26 08:22 大字

本报讯(彭星 记者余尚流)近年来,叶集区司法局积极适应司法行政改革发展新常态,抓住机构改革契机,外塑形象,内修素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履职本领,努力扩大业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树立叶集司法行政新形象。

乡村治理法治化

加强组织引导。搭建“微平台”,构建法治宣传新格局。大力发挥叶集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和“法润叶集”普法微博的优势作用,加强数据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定期推送贴近民众生活的普法小知识和相关案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法律知识及相关法治资讯,让普法“触”手可及。今年以来,通过各平台共发布170多篇普法信息和知识案例。开设“微课堂”,提升法治宣传影响力。以民生工程宣传月、综治宣传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送法进校园、桃花梨花节、农耕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法治猜灯谜、举办法治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将法治教育融入群众文化生活。2019年1-7月共开设微课堂有20余场,举办与参与活动8场,其中扫黑除恶6场。

加强专业指导。安排基层司法干警、法律专业人士以及法律顾问等人员定期对村干部和各类调解组织人员、法律明白人等进行专门的法律培训,指导村干部和调解员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村级事务和村民纠纷。2019年1-6月,村干部和各类调解组织人员、法律明白人共调解矛盾纠纷245件,调解成功203件,调解成功率达96%。

加强案例劝导。精选典型案件,开展旁听庭审、巡回流动法庭、观摩调解等活动,通过现场办案劝导的方式,起到了“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增强了村民的形象直观感受,让法治意识深入百姓头脑与心灵。

加强民风向导。通过评选民主法治示范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家风家训征集,发挥农民文艺宣传队、普法志愿者作用,使基层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倡导美丽乡村的新习俗、新风尚,切实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让民风民俗得到传承。

社区矫正上台阶

不断提升社区矫正规范化水平。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各类工作台账和制式法律文书,统一样式、统一内容、统一制定,做到一人一档。叶集区司法局每季度、社区矫正大队和检察院每半年开展一次档案卷宗规范化建设检查,促进社区矫正档案建设进一步规范化。规范矫正场所建设。2017年以来,叶集区司法局以基层司法所规范建设工作为抓手,彻底解决了司法所办公场所不足问题,并在每个司法所都设置了专门的社区矫正报到登记、谈话训诫、教育学习和档案保管场所。2018年建成了近500平方米的叶集区社区矫正中心,中心功能室齐全,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叶集区司法局定期组织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通过以会代训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形势分析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通过开展“坚定理想信念专题演讲比赛”、“社区矫正讲评教育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社区矫正开放日”等活动,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同志熟练掌握和运用业务技能,提高了实战化水平。

强化监管矫正措施。把好社区矫正“入门关”。制定了调查评估的工作流程、调查对象的范围和谈话笔录模式。采取司法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三级审查审批制度,分级负责,严防调查评估中“关系案”“金钱案”的现象发生,确保审前调查程序合法、内容客观真实、评估结果公正。规范落实监管措施,确保矫正工作依法依规。2018年开始实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宣告制度,在社区矫正大队集中举行,并适时邀请公、检、法三家共同参与,集中宣告进一步规范了社区矫正宣告流程,上好社区社区矫正对象入矫“第一课”。实行电子定位监管。对全部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了电子腕带定位或手机定位,实现了对社区矫正对象全天候位置监控,矫正大队和各司法所全天候在线查看,随时发现越界随时纠正。同时,对重点社区矫正对象落实局领导班子、大队工作人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二级包保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新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安全动态分析研判。建立了司法所、司法局二级研判机制,实现“点、面”的有机融合,每月召开一次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和司法所长参加的安全形势分析会,对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进行分析研判,确保动态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会商解决。

积极落实帮扶转化措施。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社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和服务达到规定的数量和质量,在形式上采取上法治课、观看警示教育片和具体案例学习相结合,不定期外请专家进行集中授课。因地制宜建立了社区服务基地,城区司法所、平岗司法所联合与平岗街道和平村“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了产业扶贫劳动服务基地,为贫困群众和扶贫事业出了一份力;在洪集镇会馆村建立了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利用该村红色展览馆的资源,定期集中全区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对象到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与叶集职业学校联合建立了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对象技能培训基地,为有能力、有想法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就业打基础,降低了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开展走访和帮扶活动。司法所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每月进行一次走访,对重点管理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二级包案制度,司法局领导班子、矫正大队和司法所共同组成包保小组,司法所每周走访一次,电话联系一次,大队人员不定期走访、点验,班子成员每月走访一次,确保能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整改纠正,杜绝重大安全隐患。积极开展“黄丝带”活动,对生活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救助等帮扶措施,并联合乡镇街民政、社保、扶贫等单位和村社共同给予帮扶救助。

为民服务应援尽援

做好法律援助“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咨询问无津、不愁没钱请律师;保障应援尽援、保障案件质量、保障群众满意”。通过落实“一网一门一次”机制,优化为民服务措施,做到“应援尽援”。截止7月底已审批案件177件,完成率达74%,解答法律咨询537人次,真正让特殊困难群体享受到同等法律救济、品尝免费法律大餐。

打通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叶集区司法局切实落实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以“一个法援中心、六个乡镇工作站、77个村居联系点”为平台,实现法律援助窗口全覆盖。同时利用“皖事通”、“政务服务网”、“12348安徽法网”及12348咨询电话等网络、热线平台,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热线、网络、窗口等不同方式申请法律援助。

守好案件质量“生命线”。叶集区司法局通过业务培训、旁听庭审、卷宗评查等方式,不断提高律师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水平,并公开投诉查处机制,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以来,已开展业务培训2场次、旁听庭审6场次,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活动,对法律援助案件卷宗质量进行了评查,通过回访受援人,群众对法律援助获得感和满意度均有较大提升。

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叶集区法律援助中心分别在当地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和检察院检务大厅窗口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了《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名册》,制订了律师值班制度,并要求值班律师亮证值班。今年以来,已受理刑事辩护代理案件88件,值班律师为8名犯罪嫌疑人见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切实保障了受援人的诉讼权利,确保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顺利开展。

“法援”宣传“零距离”。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印制种类齐全的宣传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等,零距离、面对面地开展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政策及实施成果。印制了《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明白纸》《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公开信》《农民工学法用法手册》《便民联系卡》《致农民工一封信》以及宣传折页等资料,做到每户都有明白纸,每村都贴公开信。另外,还制作了《叶集区法律援助公益广告》,让群众更易读、易看、易懂。

依法治区新格局

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社会参与”的要求,着力完善依法治区组织、制度、责任、考核、保障五个体系。

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区委成立高规格的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委员会设执法、司法、守法普法3个协调小组,每个协调小组组长均由有关区领导担任。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工作规则》《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协调小组工作规则》《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等文件,健全了各项制度,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形成了责任主体明确、资源有效整合、工作相互联动的工作格局。

责任体系逐步强化。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下发了《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工作任务、牵头单位、成果形式和完成时限,为成员单位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推进目标任务落实。

考核体系运行有效。建立科学的依法治区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并建立协调联动、情况通报、检查督办等工作机制,将依法治区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领导干部考核和年度述职述法的重要内容,实现了法治建设由“软任务”向“硬指标”的重大转变。

保障体系落实有力。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依法治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普法和依法治区提供资金保障。

新闻推荐

六安市精准发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本报讯(王梦杰记者程传军)近年来,六安市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先后实施了“村村通”、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公路...

六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六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