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 □六安王宜茂
每逢周末,我总爱沿着通往父母老屋的水泥路漫步,以释放疲惫的身心。这条路大约两三公里,每当我踏上公路时,脑海中就会出现这幅记载着故乡道路变迁的历史画卷……
一
20世纪70年代末,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初中读书了。学校坐落在当时的公社所在地,离家有好几公里。我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沿着长满杂草的羊肠小道,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徒步三四十分钟,上学放学。
那时,父母都在生产队里干活,顾不上我们这些野孩子。每天早晨,我们五六个孩子相约,背着灰布书包,从家里出发了。我们穿过一道大冲田埂,需要经过一座用两根粗木头搭建的小桥。那木头已经饱经风霜,露出了木质胸膛。我们总爱在小桥上逗留一会儿,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寻找清澈河水中的小鱼儿。这座简易的木桥静静地躺在河面上,不知过了多少年,它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过了小桥,沿着一条窄窄的田埂,经过万庄高大粗壮的古枫树下,顺着崎岖不平的山坳夹道向上走。这里松林茂密,杂树丛生。翻过山脊,走上一条簸箕形的田埂,便到了绵延起伏的大山脚下,它像一条青色的长龙横卧在眼前。从山脚向两山之间的茶山地走去,这里的茶树一丛丛,一簇簇,似云朵,长势喜人。春季这里有许多采茶女,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越过茶山地,翻过山脊,路过油坊村庄,便要翻越乱坟岗岭。孩子们上学或放学时,路过这里,总是毛骨悚然,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都想尽快逃离这块是非之地。
走过一段平地,便到了学校的后山了。这座山较为高大,山下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乱石小道,坡度较大,两边荆棘丛生,遇到雨雪天气,要特别小心,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山谷深沟。
下坡,便到了我们学校。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从这条羊肠小道进进出出的,卖柴,挑粮,购买生活必需品,它成了父辈们与集市沟通的必经之路。
二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改变家乡交通落后的面貌,方便群众出行,公社决定调动全乡民工,利用农闲冬修时间,开辟一条机耕路来。冬修开始了,人们干劲十足,任务分段包干到生产队。男女老少齐上阵,用镢头、铁锹、箕畚,开山填冲,挖岭填沟。天寒地冻,吃住在工地。一月,两月;一年,两年……他们不知挑断了多少根扁担,踏破了多少双草鞋,一条七八米宽的平坦土路,终于在父辈们的肩膀上,一天天往前延伸。从没有人叫苦叫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一定要打通家乡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尽快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机耕路修好了,人们再也不要走那条羊肠小道了。改革开放后,家乡的人从这条道路上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敏才智,凭着奋力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中有很多人从这条路上走出了小山村,到大城市买房,安家落户。每逢佳节,他们又拖儿带女,从这条路上驾驶着汽车,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看望亲人,与家人团聚。
三
2014年秋季,小山村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原来的机耕路,要改造成水泥路了。于是,挖掘机将山坡削平了,岭坎降低了,道路拓宽了,低洼的路基变成了一条笔直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不出两个月,那平整结实的水泥路似一条长龙,卧在青山绿水中间。
这条水泥大道,已经成为故乡连接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它是政府打造的90里山水画廊的一部分。道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园林工人除了栽好行道树以外,还在两边留了绿化带,扦插了紫薇树苗。两三年过去了,经过园林工人的精心管理,绿化带上的紫薇树林密密匝匝,构成了山水画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我沿着大路往老家走去。那齐人高的紫薇树林,我得踮起脚尖,才能看到它们的全貌。那绵延几公里的紫薇花盛开了,一段路边是紫红色的,一段路边是粉红色的,一段路边是深红色的,让我目不暇接。两旁的花带,似乎变成了流淌的花河,一直静静地流进故乡的小山村,流向我的心底。
夜晚,公路两旁的紫薇树林,簇拥着一盏盏路灯,那白色的光芒照亮了乡村道路,照亮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也照亮了故乡人的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卫鑫)11月3日,叶集至六安主城区一元公交开通运营,叶集和六安城区群众可以在相应的站点乘坐,一元钱就能往返六安...
六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六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