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的变迁

新安晚报 2018-11-07 10:36 大字

□六安李伟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所小学校里。上世纪70年代初,校内住着七八户教师及亲属,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非常亲密。一切的一切,犹如一幅幅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画,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时时翻阅,细细品味。

那个年月,自来水还不普及,校园里引以为豪的是院内的一口水井,校内所有人家和周边的居民吃水都靠它。水井不算太深,上边是用石条砌成的井栏,高约半米,周围是用水泥铺成的路面。每到中午和傍晚,校内的大人、孩子,提着铁桶、木桶依次来到井边,把一桶桶水从水井里提上来,人们洗菜、淘米、洗衣服,都用这井水。夏季,井水凉润,大家常常用它防暑降温。记得有的人家把买来的大西瓜用网绳捆好,放进水井里,几个时辰过后提上来,西瓜吃起来凉在嘴里,甜在心里。冬季,水井里的水打上来时,总感到有一丝丝温热,让人们的心田里流动着一股融融的暖流。逢上干旱的年月,几个月不下雨,水井就好似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仿佛老天赐给人们的甘霖。一年四季,在水井边也演绎着诸多故事。我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忙碌了一天后,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围在水井边,一边洗洗涮涮,一边谈着白天的趣闻,聊着家长里短,议着小城里的大事小事,热闹的场面让人感到温馨惬意。这就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小学校,我父辈居住的院落。小学校的人们虽然不富有,但是朴实、达观,骨子里总有一种不屈和坚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参加工作,单位就把我派到了皖西的一座小镇生活了几个月。小镇比较偏僻、落后,这里根本见不到水井,各家各户用的是一种土井,也叫压井,就是用根铁管,深深掘入地基,中间是方形井栏,上面用铁棍做成手柄,取水时按压手柄就会冒出水,但费力费时。水烧开沏成的茶水,喝在嘴里,有股涩涩的味道,很难喝,水质和自来水有着天壤之别,但小镇的人们就是靠着这种压井生活的。闭塞的小镇,显得单调、贫困、落寞。那时,我就想,小镇有一天能用上干净、清亮的自来水就好了。小镇的人们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许多年过去了,小镇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末,小镇终于用上了自来水,人们多年的梦想成真。

迈进21世纪,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当年的水井,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记忆中的陈迹,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我曾工作过的小镇,根本看不到水井了,家家户户装有几个水龙头,不仅有太阳能热水器,还有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冷水热水随时可调配。可在当年,小镇上的人谁也不敢想能像今天这样自在地享用自来水。

水井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新闻推荐

承袭皋城风骨同筑河西新城传承千年淠河打造魅力新区?

高屋建瓴打造人居新“皋”地2017年10月,六安捧回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这是一份国家级的奖项,也是六安一张新...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