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叶集区合兴村产业扶贫闯新路让弱劳力贫困户“搭伙”种菜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7-06-27 11:32 大字

本报记者王逸群

“企业建设的100个蔬菜大棚里,有20个是贫困户两两搭伙承包的! ”6月10日,在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合兴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镇党委副书记崔巍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当地脱贫的新模式。该村通过整合区里的项目资金,结合企业帮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劳动能力较弱的结对,“搭伙”承包大棚种菜脱贫。

“去年初,我们就在村里成立了果蔬合作社,想走产业脱贫的路子。 ”崔巍告诉记者,该村共有1435人,其中贫困户占150人。最初他们考虑自建大棚,全部让贫困户自行种植,但苦于找不准产业项目又缺乏种植技术,项目迟迟未能落地。 “后来我们通过驻村工作队联系帮扶单位省商务厅,对接了蔬菜种苗企业,解决了项目选品的难题。 ”他说,该公司经过春、秋两季的试种,最终确定小南瓜作为村级主导扶贫产业。

选定项目后,如何落地成了新难题。 “我们又帮村里联系了一家企业,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基地建设模式。 ”省商务厅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雷甦说,村级通过整合多种政策和资金支持,委托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负责项目基建、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并负责具体生产、运营、管理,免费对贫困户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并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入大棚务工。

“现在已经有20户贫困户通过小额扶贫贷款的方式入股基地,每年不仅能获得4000元左右的分红,还能通过在基地打工增加收入。 ”承接扶贫产业项目的安徽康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梁碧介绍,他们目前已建设100个大棚,其中区扶贫产业直达工程为贫困户每户安排5000元,40户累计安排20万元资金,由公司代为建设20个大棚,每两户贫困户共同拥有一个大棚产权。

“这是我和贫困户吴业友合种的小南瓜。 ”在基地现场的大棚里,贫困户汪日国对记者说,由于吴业友劳动能力较弱,大棚的打理平时都由他负责。 “年底结算销售收入时,老吴可以获得保底500元的分红,其余部分都归我。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种苗企业统一回收的1.8元/斤计算,年产6000斤的大棚可以帮他增收上万元。

“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采取企业提供技术和设施、贫困户搭伙种菜的模式,既帮助贫困户坚定了产业脱贫的信心,又能让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可谓一举多得。 ”崔巍表示,6月底该村种植的小南瓜即将上市,他们将通过网上销售等手段,让贫困户的好产品卖上好价。

新闻推荐

搭建银媒沟通桥梁

本报讯(记者李东林)“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完善沟通机制建设,共同服务六安经济发展。”6月8日,六安市银媒联席会召开,六安市各大银行业机构代表和主流媒体代表在会上就畅通交...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