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非遗文化展市民开眼界

大别山晨刊 2017-06-15 03:10 大字

12晨刊二版2.jpg

本报讯(记者 刘进)“大别山下美如画,男女老少乐开花……上下拧成一股绳,***在当今……”传统花鼓灯唱腔,融入当下热点,也让在六安大地上流传近千年的古老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生机。6月10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万达广场,一场传统韵味浓厚的“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让到场市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展演在一曲悠扬的花鼓灯中拉开序幕,优美的唱腔,独特的韵味,融合着紧贴时代潮流的唱词,赢得现场一片叫好声。来自叶集新园社区的梁家友,是名非遗文化爱好者,“花鼓灯历史很悠久了,我们又想法子改革创新,融入现代题材,也给传统文化增添新的生命力。”梁家友告诉记者,平时很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也希望能够有年轻人继续将古老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逐一上场的展演节目——六安灯歌、显杨冲叉、大别山民歌联唱、四弦书《竹木相争》、皖西推剧《生死牌》、庐剧经典联唱,形式多样,古韵浓郁,不仅勾起老年人对过去年代的怀念,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显杨冲叉数位花甲老人们精湛的技艺,引来现场阵阵喝彩,而皖西推剧独特的戏剧形式,更是让众人感受皖西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在展示现场,翁墩剪纸、临淮泥塑、一品斋毛笔……一件件非遗作品,同样吸引着路人的目光,“小朋友,这个送给你。”用泥巴捏出的鲜花,惟妙惟肖,让一个小姑娘很是惊奇。

活动现场还有这样一群忙碌着的人,利用新媒体技术,让这份精彩,传播地更广、更时尚。他们就是皖西日报社新媒体团队采编人员,利用微信、微博直播,这样的形式,让古老文化插上了新媒体“翅膀”。“这样的形式真不错,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节目很精彩,形式很新颖”……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分享出去的直播链接,即便未到现场,也能实时观看这样一出古韵浓郁的惠民“大剧”,吸引了数万市民点击观看,纷纷为此点赞、评论叫好。

自2005年以来,六安市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年头,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2项、市级33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21人,市级39人。还有省级非遗传习基地3家,市级13家。

自2006年,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举办全市非遗传承惠民展演、展示活动,目的在于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非遗与我们生活的生动联系,体会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是非遗的传承人。

本次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体育局、版权局)、皖西日报社主办,各县区文广新局、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六安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12晨刊二版3.jpg

6月10日,市民在观看六安市非遗图片展。当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相关部门积极通过组织现场表演、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 田凯平 摄

新闻推荐

提升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实践与探索

六安市裕安区政协施红东詹阔莉提高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效,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形式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探索的根基和关键。结合裕安区政协的履职实践,对着力提升基层...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