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发明家曹喜权他是个地道的农民,却爱上了发明。钳工技术、车床机械、金属电焊,他信手拈来、眼准手快。30多年的钻研自学,他发明改进了打稻、茶叶杀青、秸秆粉碎在内

黄山日报 2015-05-30 10:26 大字

初夏的皖南乡村,色彩鲜艳,气候宜人。

5月20日,当大多数农民忙着收割田里的油菜籽时,歙县绍濂乡小溪村农民曹喜权却在自家生产车间里绞尽脑汁想问题。

眼前这台崭新的设备,正是王村镇三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委托他研发的油菜籽脱粒秸秆切断机,试用效果基本合格。但他仍在琢磨,如何微调改善偶尔出现的阻料状况。虽然此前曹喜权已经通过放大喂料口、改滚压式刀口等措施使得机器性能有了明显改进。老曹认为,这次“捣鼓”与以往不一样,是让秸秆还田再利用、提高空气质量的绿色行动。

1963年出生的曹喜权,家中排行老大。中学毕业后跟着父亲开始学习农机维修。这确实是一份叫他打心底喜欢的工作。每逢寒暑假,他都要去父亲的车间转转,那么多工具看得他眼花缭乱,老师傅做出来的东西也叫人大开眼界。将爱好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这是入行以后曹喜权最梦寐以求的事情。勤于思考,不怕吃苦,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很快使得这个年轻小伙子有了暂露头角的机会。

1993年,曹喜权随父亲回老家置办起厂房和设备,开始创业。一次,农户闲聊反映打稻机机身太重不易操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曹喜权开始琢磨如何给机器“减负”。缩小滚筒直径、添加踩脚轴承、减少齿轮摩擦,新的打稻机成本增加不多,用起来却省了不少力。一传十,十传百,方圆上百里的老百姓都赶过来购买,这次成功让曹喜权更加坚定了干这行的信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本地毛峰茶市场走势看好,农户手工制茶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能不能制造出来一台滚筒杀青机,既保质增产,又减少劳力投入?曹喜权又闲不住了。装了又拆,拆了再装。功夫不负有心人,曹喜权自行研发成功了滚筒杀青机,当年就售出了90台,接下来的三四年里,每年都热销400多台。根据客户不同的生产需求,在曹喜权不断改进下,杀青机型号从单一品种扩展至10个,每户购置上几台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六安、合肥等地客商也慕名来到小山村看货下单。一款70型号带炉灶的滚筒杀青机,至今仍是畅销产品。

“他挺爱好这方面,只要人家需要,晚上加夜班他也给人家赶制起来,按照客户的需要,满意为止。”平日严厉的老父亲对儿子的敬业非常肯定。

三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炳如评价老曹,“我们没想到的事情,他给我们想到了;我们没有做完美的事情,他给我们做完美了。”

从业30多年,曹喜权觉得,能吃苦只是最基本的,关键的还是要讲创新。多年前,他就为修理厂起名为创意农机修理厂,为的是提醒自己要时刻激发工作想象力。他说:“创意是革新的前提,做手艺的人,就是要迎难而上,干一行爱一行。”

·汪碧云 胡欣星·

新闻推荐

医卫计生工作者专场演出举行六安市带来的大型黄梅戏《辞店》登场

9月29日下午,医疗卫生、计生工作者们在人民剧院观看黄梅戏《辞店》。见习记者江胜摄本报讯 9月29日的市人民剧院,台上精彩,台下欢快。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剧目展演——...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