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说安徽小说

皖南晨刊 2015-04-03 02:15 大字

陈斌先,男,196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安徽第二、三届签约作家。1986年以来,出版长篇纪实文学《铁血雄关》、《遥听风铃》、《中原沉浮》,中篇小说集《吹不响的哨子》、《知命何忧》,中短篇小说集《蝴蝶飞舞》等,共出版、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中篇小说《听着淮河唱歌》、《感谢大水》被中作国安影视文化公司购买了电影改编权,中篇小说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选载和点评,获第四届、第五届安徽文学奖等国家、省级文学奖十余次。六安市文联任职。

日前,在《文艺报》上读到河南作家群及周口现象,今天无意浏览博客又看到齐鲁作家群一说,大家说的一个点就是区域性作家众生的集聚现象,形成一个集中特色,成就了某某地的作家群。安徽毗邻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周边省小说作家十分活跃,形成不同层级的作家群体,比较安徽小说作家来说,可能需要引起足够的反思。

安徽文化特征可能有些分离,它既有基于北方文化的式微反应,也有江淮农耕文化的集中呈现,还有江南文化的与农耕文化的杂糅,因此安徽文化符号具有多元化特征,就形成了安徽作家各自为战,带有个性化的独立写作,异质化影响了安徽文学创作统一性,因此安徽小说写作的影响力和标识性就相对减弱。比较长江流域“两湖作家群”,“陕晋群”、甘肃系列“八骏”,齐鲁大地、江浙沪作家群,小说皖军或多或少处于有些尴尬的境地。

有幸结识一些刊物的主编和编辑、作家、评论家,提起安徽小说创作,说起的都是老一辈作家群体,譬如陈登科、鲁彦周、张锲、祝兴义、刘克、肖马等,往下延伸提及的是五十年代出生驰骋文坛的季宇、许辉、潘军、李平易等,当然60后小说作家以许春樵为引领,曹多勇、杨小凡、孙志保、苗秀侠、何世华、钱玉贵、张子雨、沙玉蓉等的集体出击,为安徽文学增添一些亮色。但是说来说去,依然忘不了提及,安徽小说创作当下还比较沉寂、不太活跃的事实。

“安徽小说创作比较性落后”的话题,没有必要回避,纵观安徽文学风风雨雨,有喜有忧,喜的是,老一代小说作家为安徽文学赢得了少有的尊严,忧的是,接力棒交到新一代作家手里,怎么都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可能很难一两句话说清,但是团结问题?互助问题?集中推进问题?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徽小说创作前进的动力。于是,想就团结问题说几句自己的思虑,那就是,当下大家的活法很多,爱好小说写作,没有人拿枪拿刀逼着你,爱好让你无法收手。可以基于这么一种判断,大家爱好写作,可能基于一种情结,或许历经了其他一些诱因,但是大凡爱好文学的人都回避不了一个事实,那便是都有主观倾述的欲望。好了,有了爱好文学的前提,有了主观性表达认知的动力,这些共同点使得大家都涌入了马拉松的赛道,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跑得快些,有的人跑得相对慢些,于是文人相轻的毛病出现了,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彼此诋毁,相互掣肘,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只说自己的优点,不知道学习借鉴,习惯性夜郎自大,为一些“鸡毛蒜皮”、“一地鸡毛”事情,弄得彼此心灰意冷,自然各自为战,收效甚微。更有甚者,不从“三观”上改造自己,没有博大的胸襟、宽厚的悲悯情怀,站在小我、小众角度,哼哼唧唧,自然不会引起大众的关注。

听到文坛不断提及安徽小说创作相对落后的局面,不自觉间多出一些沉重,于是有了这些无关痛痒的言论。目的呼吁:安徽小说作家当携手共进,彼此尊重,抱团取暖,集体奋斗。安徽文学组织也当主动作为,因势利导,不断引领正确的文学创作方向,推出更多的文学新人。只有同心协力,才有作家群的诞生,才能跟上周边省区作家的步伐,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安徽人民的伟大作品。

新闻推荐

风险对抗题中第六组把答题机会塞给了我们组题目是再三

风险对抗题中,第六组把答题机会“塞”给了我们组。题目是:再三放心(打安徽省地级市名)。原来这么难!他们也太坏了。我们只得一个个列出安徽地级市名,在中间找了一个看起来是最...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我说安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