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山探茶源之六安瓜片

黄山日报 2014-05-12 21:59 大字

六安瓜片,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六安瓜片外形宛如瓜子,色泽宝绿润亮,汤色浅碧清澈,香气清芬高长,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故徐光启赞其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如此魅力,又怎会不吸引我们前往山高谷深、溪涧遍布的响洪甸村茶区,一睹其风采?

相传,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大量蝙蝠栖居的蝙蝠洞中,松软如绵的蝙蝠粪便厚积,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养分。惊异于传说中的故事,我们踏石阶,涉溪涧,跨山石,过竹桥,去找寻那孕育瓜片的传奇秘境。路遇为山里茶农挑送生活必需品的挑山工,从他们口中获悉,茶农通常夜以继日地采茶、制茶,很少休息,我们不禁感叹这好茶的来之不易。行至蝙蝠洞,只见崖壁脚下,垄垄茶树的片片芽叶,在光秃的岩石上肆意地伸展着,蓬勃的生命力丝毫不逊色于破土而出的竹笋。而高山环抱、林木葱茏、荫蔽高湿的自然环境,使茶树浸润于云雾之中,促成了茶叶的独特品质。

不同于以明前茶为最优品质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的春茶于谷雨前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并以第二片制作瓜片为最佳。鲜叶采回后需要及时扳片,剔去芽头和芽梗,将嫩叶、老叶分离出来炒制成片状茶叶,这也是六安瓜片独特采制方法的最重要体现。

“老叶、嫩叶对于炒制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对鲜叶进行精细分级,可促使茶的品质均匀。”正在扳片的师傅如是说。鲜叶采回,扳片到炒制的时间差促使鲜叶中的物质发生转化,因而成茶滋味醇和,香气清高。同时,经过扳片的六安瓜片为无梗的单片叶,也有利于塑造六安瓜片所要求的直而不弯、平而不扁,叶缘背卷的特殊外形。

茶季期间,茶农们通常定居在山上,即刻制作现摘的茶叶。独特的制作工艺,令人惊叹。生锅杀青,熟锅整理条形,毛火、小火烘干,而拉老火则为最后一次烘焙,火温高,火势猛,须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至3秒钟,随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不少于150下,直至叶片绿中带霜。有人形容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实为我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

六安瓜片采制工艺相比其他绿茶更为繁琐复杂,也最有讲究,学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磨练,不少年轻人面对这重重困难畏葸不前。加之采制山里的茶叶并不足以谋生,因此,无论是采茶人还是制茶人,都鲜少出现年轻的面孔。这正是令人忧心之处。试想多年以后,倘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的赞誉只存于史料之中,倘若忆起这浅碧清馥的茶汤之时却无处寻觅,倘若这滋味鲜醇回甘的六安瓜片只能成为遥远的追忆,将会是何等痛心之事!

一杯瓜片,浮晃着一抹淡碧,氤氲着几缕轻烟,抿一口,满口清香,啜一口,润入心房。这番优异的品质配以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瓜片未负“茶中极品”之盛名,因此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理当博得古今茶客青睐,也当继续在众多绿茶中绽放更为夺目的光彩。 ·罗倩宜·

新闻推荐

黄山市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4月22-24日,2016年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六安举行。经过激烈角逐,黄山市在科技创意类斩获一等奖项目6个、二等奖7个,科幻画类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青少年创新成果项目二等奖3...

六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六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