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招商方式 助力经济发展 ——六安市强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纪略 本报记者戴有胜

滁州日报 2013-05-06 16:18 大字

[摘要] 创新招商方式 助力经济发展 六安市强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纪略 本报记者戴有胜

弹指10余年,在绵延数百公里的大别山区,六安不甘示弱,后来前行,脱颖而出。

这,要得益于招商引资主战略、工业化核心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精心谋划和全力实施。

齐发的“三箭”中,招商引资是重磅助推器。一组数据,可见一斑。2012年,引进项目457个,总投资1178.7亿元;实现境内到位资金706.3亿元,同比增长29.3%。今年第一季度开门又红,到位资金199亿元,同比增长21.6%;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9个。

一个厚积薄发、满怀憧憬的六安开始显山露水,渐入佳境。

规划引导,优化布局

六安成立了产业布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确定了全市及各县区的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围绕产业布局规划,又编写了全市招商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项目落户。

完善推进机制。确立产业招商小组工作机制,日常工作由牵头单位负责,组成单位参加。重大项目招商接待、协调、调度由分管市领导负责。建立项目准入、洽谈、优惠政策及协议书上报审查机制。

产业“寻租”,有的放矢

普遍撒网收效甚微,有的才能放矢。六安全面整合市直招商资源,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了8个产业招商组和1个境外招商组,进行产业招商。

矿山冶金、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文化产业、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这8个组每个组均由一位市领导挂帅,若干个市直部门参加。每年至少引进1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或4个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以上项目。

同时,各县区联动,围绕各自主导产业,成立300多个专业招商队伍,开展产业招商。2012年全年新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中,涉及8大重点产业项目163个,占总数的68.8%。

今年,六安又新组建了8个驻外联络处。除了每月驻点时间不少于20天,各处每季度引荐有投资意向企业到六安考察不少于1次,每年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不少于2次,两年内至少引进3个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或1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

变化方式,灵活招商

一成不变的招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六安有关方面,开动“机器”,及时跟进。

拓展融资招商。加快引进域外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引进产业资本、金融资本。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扩大融资范围和规模。

加强项目招商。今年围绕中国光彩事业大别山革命老区行活动将在六安举行的机遇,先期编制了328个项目,总投资2411.35亿元。

“走出去”招商。积极参加重大会展活动。去年该市先后参加了中博会、文博会、厦洽会、央企对接会、南京名城会、深圳人才交流大会等活动,召开专题推介会10多次,发放招商宣传资料8000多份,加大宣传推介。 (下转第二版)

“请进来”招商。去年借助首届大别山山水文化旅游节、第三届中国国际羽绒节等,邀请200多位有投资意向客商参会,签约投资项目17个,总投资达29.23亿元。

(小标题)提高门槛,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的思路,是门槛要提高,政策更优惠,方式更灵活,城区要统筹。六安对此作出了明文规定:

国家级开发区单独供地工业项目投资额不低于1亿元,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年;市管省级开发区依次不低于6000万元、200万元∕亩和20万元∕年;区管开发区分别为不低于4000万元、150万元∕亩和10万元∕年。

项目建筑容积率一般不低于1.0,建筑密度一般不低于40%,绿地率一般不高于15%,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6%。

新办工业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增值税“五免五减半”优惠政策,并按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奖补。5亿元以下的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至3%补助;5亿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同时可以再按照主体设备投资总额的3%至5%奖励。

投资企业持有经营期间,其年度建设占地亩均纳税额高于10万元的,土地使用税、出租厂房形成的营业税和房产税前3年全额、后3年减半奖励给企业。另外,对建设多层厂房的,还进行补助。

(小标题)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完善考核办法。将引进项目质量、投资规模、科技含量和建设进度作为考评重点。

改进市直单位招商引资考评工作机制,将引进项目作为考核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市直单位招商引资实绩纳入效能建设考核,与评优评先、奖惩挂钩。

严格考核认定,将考核统计范围调整到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实行公示制。次年初,对各县区和市直单位招商小组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评选先进县、先进园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招商顾问,报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

【记者手记】: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总面积全省第一,总人口全省第二。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918.2亿元,财政收入112.4亿元。目前,全市工业化率达38.6%,相当于之前40年的发展总和,位居省同类市首位。1999年9月,六安撤地设市,曾是“边、穷”的代称。现如今,从工业小市到工业大市,从招商引资到挑商选资,从一个相对闭塞落后的革命老区到日臻开放崛起主动承接转移的工业大市,实现了巨大跨越和华丽转身。

14年,“剑”已出鞘,“寒气”袭人。

新闻推荐

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

新华社合肥10月14日电 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邮票首发式14日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七地”(信阳、桐柏、平顶山、蚌埠、六安、淮安、济宁)同步...

六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六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