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震“天眼”密布大别山区
[摘要]鄂豫皖三省实现震情会商
据安徽商报6月19日报道(方荣刚)
6月16日,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在六安正式投入使用。想必大家都很好奇这座地震监测预报机构,为何选址大别山区,究竟有何神通能防震减灾。带着疑问,记者18日赴现场进行探访。
“震情窗”身负众望
试验场主任韩成跃介绍,大别山区位于“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地质构造复杂,安徽省历史上24次5级以上地震该地区占一半,其中霍山地区小震频繁,被业界誉为华东地区“震情窗”,因此是建设该试验场的理想场所。
据了解,大别山地区目前已成为国际科研热点和前沿基地,也是安徽省地震预报新理论新方法的实验基地。汶川地震后,省地震局制定“一场一带一站”战略规划,规划建设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做好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综合研究,建立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从而辐射带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天眼”紧盯大别山
韩成跃说,为了及时准确的监测到震情,一个密集的立体化地震监测网布满整个大别山区,各个测点平均间距为35km,达到无缝覆盖。实验场内,共有57个固定台站,5条流动水准跨断层测线,12个流动地磁常规测点及新增的26个流磁测点、38个流动重力测点。其中,GPS基准站的卫星遥测、深井多学科综合观测和传统地面监测融为一体,形成多手段“形变”观测网,“这些监测点上天入地,就像一双双天眼紧盯着大别山震情的细微的变化!
”
另外,试验场还配备了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一批先进震情监测仪器,综合数据分析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举动”皆瞬间掌握
记者在试验场数据中心看到,一台台计算机适时记录着各个监测台站传回的监测信息。工作人员介绍,常规手段是通过电磁、水位变化等信息来判断。据介绍,试验场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地震前兆研究和震后数据分析。数据中心对各站监测到的形变、电磁、流体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后上报。一旦发生地震,无论震级大小,数据中心的信息会立即显示,大别山区乃至全国的震情变化都能瞬间掌握。
三省实现震情会商
该实验场的建成,使大别山区域的鄂、豫、皖三省在地震监测预报上不再“各自为政”。韩成跃介绍,三省实现了每周、每月、每半年和每年一次的震情会商,如遇特殊震情,可实现每小时甚至更短间隔会商,使该地区震情监测网真正形成一个整体。
新闻推荐
春节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再度上演“用工荒”。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徽省各地工业园区企业缺工现象较往年明显缓解,员工流失率持续降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进一步...
六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六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