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拖拉机手→种养能手→网销高手,霍山女孩陈来凤吐创业心语 “青春就是永远在奋斗的路上! ”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8-13 10:42 大字

■ 本报记者王逸群

跟土地打了12年交道的陈来凤,最近迷上了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这个90后女孩儿在自己的合作社办公地,单独开辟了一间视频工作室,请了两个专业人员,组成一个视频小组。 8月2日,在霍山县但家庙镇农民工创业园内,她指着屋里摆设的直播设备对记者说:“跟上时代就不会被淘汰。 ”

从16岁开农机,到如今成立合作社种植水稻3600亩、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900万元,虽然一路走来历尽艰辛,但陈来凤依然干劲十足,激励着自己:“青春就是永远在奋斗的路上! ”

年少辍学扛家庭重担

2008年,16岁的陈来凤迎来人生中最严峻考验:母亲因病离世,父亲因意外几乎双目失明。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这个花季少女原有的生活。上有年逾八十的爷爷奶奶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弟弟要照顾,母亲治病欠下巨额外债,父亲的眼睛还要继续治疗……无奈之下,她不得不退学,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养家的重担。

“那时候家里有台父亲以前开的收割机,要赚钱养家就得让机器再动起来。”陈来凤回忆说,为了学会开机器,她一边摸索一边向周边机手请教,花了一年时间,终于熟练掌握了驾驶技巧。为尽快还清债务,她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组织全村的农机外出跨区作业。 2011年,霍山县推进土地整治,她在政府的帮助和家乡村民的支持下,尝试着承包700多亩农田,开始种植优质水稻。

对从没下田种过稻子的陈来凤来说,整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等一系列农活都得从头学起。 “有时我觉得自己快扛不住了,可每当想起年幼的弟弟,几乎双目失明的父亲,只能咬牙挺下去。”凭着这股韧劲,当年她流转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

稻虾种养走上致富路

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光照时间较短,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怎样才能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一次,陈来凤在电视上看到关于稻虾养殖的新闻,脑筋活络的她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商机。

2016年,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她牵头成立了“霍山县成凤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了与儿街、下符桥、但家庙三个畈区乡镇的3000多亩田地,尝试稻虾共作。最终通过测产,她流转土地的水稻平均亩产达0.32公斤,龙虾亩产150公斤,利润超过2000元/亩,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的目标。不仅如此,她还结合实践探索,取得了4项发明专利和3项新型实用专利。

为让合作社生产的水稻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陈来凤又琢磨起深加工的路子。上线加工设备、申请有机认证、注册品牌商标……如今,她生产的稻虾米不仅卖到周边县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今年已经实现900万元的销售额,其中网销60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可达2600万元。 ”

示范引领助脱贫攻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靠双手勤劳致富的陈来凤,从没有忘记身边的贫困群众。她利用合作社短信平台和宣传栏,为周边群众和贫困户发布市场供求、技术服务等信息,累计达300多条。同时,还引导带动合作社社员和周边贫困户开展科学种养。

但家庙镇观音岩村的贫困户倪守胜想养殖小龙虾,苦于手头资金不足、家里劳动力不多、找不到销路。了解到情况后,陈来凤帮倪守胜买好虾苗,手把手教他养殖技术,并承诺帮其代销产品。 “现在我只要每天照看一下田水就行了,一切都有来凤帮忙,一亩田多收个3000块钱是没问题的。 ”倪守胜乐呵呵地说。截至目前,陈来凤已为23名贫困家庭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帮助69户脱贫,每年发放土地流转金120万元,分红25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

最近,短视频公司也向陈来凤抛来了橄榄枝。 “他们希望把霍山的农产品打造成‘网红产品’。”她说,经过与该公司初步沟通,达成为全县农户提供视频拍摄、制作等培训事宜,“希望让更多乡亲利用互联网新载体发家致富。 ”

新闻推荐

■“霍山大峡谷玩漂流 发生翻船事故”追踪 涉事游客获赔医药费 景区宣布暂停营业

晨报讯7月28日,合肥市民杨女士前往六安霍山大峡谷漂流景区游玩,不仅全程体验很差,还突发事件落水无人援救。8月4日,记者...

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霍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