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霍山县的茧丝绸产业依靠产业联合、“二次返利”、综合开发等多种途径,再次焕发活力 山村茧丝绸 织出新天地

安徽日报 2019-08-01 07:03 大字

价格下降,桑农缘何热情高

盛夏时节,在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桑园,半人多高的桑林郁郁葱葱,一栋栋蚕室分布在桑园之间。春季的蚕茧才刚刚卖完,有30多年养蚕经验的大户汪虎林就已经开始饲养夏蚕。

“一张蚕有28000多只蚕种,今年我打算养140张蚕。”说起自己养的蚕,汪虎林脸上颇为自豪。一张蚕可以结鲜茧100斤左右,价值大概在2000多元,扣去成本,利润也有800多元。汪虎林在牛角冲村拥有50亩桑园,而他明年还打算扩大规模,再种植100亩桑园,同时修建新式的蚕室,升级后他明年可以养蚕超过200张。

在与儿街镇指封山村,养蚕大户何云义也一样信心十足。他的70亩新桑园今年春季刚刚栽好,如今已经初步成型,刻意加宽的桑树间距让明年机收桑叶成了可能。90米长的现代养蚕大棚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采用这种新式大棚,温度、湿度、光线、通风都可以控制,我还考虑给大棚安装上水帘,进一步加强对养蚕环境的优化。明年我打算增产到200张蚕。”

“今年茧价是近三年里的最低谷。2017年一斤蚕茧能卖到30多元,而今年只有20到25元,跌了不少。”汪虎林的答案让记者颇为惊讶。

价格跌了,为什么生产热情反而提高了?汪虎林告诉记者,蚕桑养殖受到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很平常。从业30年,每隔三五年价格就会迎来一次波动,汪虎林和何云义早已波澜不惊。“采用机收桑叶、改变生产周期都可以降低成本,即便在价格低谷我们也不会亏本。近年来,我们县还成立了茧丝绸产业化利益联合体,养蚕户的基本利益有了保障。从长远看,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升级生产工艺,对今后的发展肯定有利无害。”何云义也同意汪虎林的说法。

“我们的蚕桑养殖业经历了由家家户户普遍养到大户、专业户、少数户饲养;饲养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从费时费力到省时省力、半机械化的发展过程。”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叶磊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技术升级,如今霍山县养蚕大户的桑园均已改造为农桑14号、育71-1等优良桑树品种,优良蚕种“菁松×皓月”推广使用率占95%以上,“通过改造,霍山县茧价高于周边县市2-4元/千克,平均干茧等级从1999年5级提高到了现在的3.0级,茧质综合指标位于全省前列。”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尽管蚕茧价格每隔几年都会出现波动,但是大户们的生产热情不降反升。如今,霍山县养蚕户从最高峰的1.5万余户缩减到了6846户,其中年饲养蚕种10张(含)以上的蚕桑大户为148户,然而这148户养蚕大户却提供了全县1400余吨鲜茧产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提质稳价,龙头企业作用大

在霍山县的安徽海泓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里,一台台缫丝机低沉的轰鸣着,不起眼的蚕茧经过一道道工序被制成了雪白的蚕丝。鼎盛时期,仅霍山县就有8家缫丝厂,经过几十年的沉浮,如今这是当地仅剩的一家缫丝企业。而霍山县的养蚕大户们近年来之所以生产热情高涨,这家下游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厂里每年能生产120吨白厂丝,85%的质量达到了5A、6A级别,每年我们需要近1000吨的鲜茧用于生产,其中有一半靠霍山本地大户提供,其他的则要到周边县市去收购。”公司董事长汪海涛告诉记者。为了提高霍山养蚕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引导他们提高蚕茧的质量,从2016年开始,海泓公司联合蚕种场、家庭农场、养蚕大户成立了茧丝绸产业化利益联合体,并探索了一套完善的“二次返利”机制,在霍山当地稳定了茧源、提升了茧质。

什么是“二次返利”?每年蚕茧上市的时候,公司都会先根据蚕茧的外观质量和市场行情按照市场价结算,等到蚕茧缫成了丝,再按照生丝质量,将企业利润的50%返还给蚕农,这就是“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利”的产业模式。

蚕农养出的蚕茧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公平公正地返利?公司还设立了一套“现场抽样、密码传样、缫丝计价、公正透明”的定价体系,对养蚕户的蚕茧现场抽样并编码,返厂后对解舒率等15项内在指标再进行专业检测,根据检验结果和缫丝成绩对蚕茧逐户计价。而编码对应的养蚕户只有汪海涛一人知道,避免徇私舞弊,保证计价公平公正。汪海涛给记者展示了一本账册,里面不仅记录了编号和养蚕户的对应,还详细记录了每一批蚕丝各项指标的优劣,“每次返利的时候,我们的技术人员都会按照这份记录,给养蚕户分析他们茧价的原因以及提高茧价需要在养蚕时采取的措施,让他们心服口服,也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茧价。”

步骤虽然繁琐,但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联合体内养蚕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2018年联合体成员蚕茧平均售价达到每公斤54.35元,春季最高价甚至达到了每公斤62.77元,二次返利平均达到了每公斤6.75元,蚕农亩桑增收810元。“今年价格受到市场影响有所下降,但是我们联合体内蚕茧的价格还是比周边县市高。”汪海涛告诉记者。

通过“二次返利”受益的不仅是农民,随着霍山县鲜茧质量的普遍提升,海泓公司的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85%以上生丝达到5A、6A水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算上培训、技术服务,我们实际返利达到了企业利润的60%,但依靠产品质量、附加值的提升,我们从联合体蚕茧中获取的利润较一般农户的蚕茧依然要高出15%。”汪海涛告诉记者,依托这套“二次返利”的机制,联合体从最初的18名养蚕大户扩张到现在的65名养蚕大户,甚至有金寨县、阜阳市的养蚕大户也慕名加入了联合体。

综合开发,传统产业新变化

霍山县是远近闻名的产茶大县,其特产霍山黄芽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黄茶品种之一。而霍山县如今有3.1万亩桑园,制茶的技艺能不能引入桑叶的开发呢?

在霍山县的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春季采摘下来的桑叶芽苗被发酵制成了口味独特的桑叶红茶,“桑叶绿茶并不少见,但是把桑叶制成红茶,目前国内只有我们一家企业有这样的技术。”公司负责人孙闻告诉记者,桑叶制成绿茶虽然工艺简单,但在高温炒制的时候还会破坏桑叶中降血糖的1-脱氧野尻霉素。发酵而成的红茶则最大程度保留了这一成分。2017年,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桑叶红茶的制作方法”荣获第116届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发明展览会“列宾赛”银奖。“如今我们公司每年春秋两季要收购桑农50万斤的桑叶尖,这些桑叶尖原本对桑农来说都是废物,而被回收之后每斤可以卖到8元至10元。如今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了美国、日本、韩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孙闻说。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人们日常注意到的茧丝实际上只利用了整个蚕桑生物资源的3%,整个茧丝绸产业的上下游还有很多的资源等待着开发。”叶磊告诉记者,目前霍山县的蚕桑综合开发主要包括了桑枝食用菌、蚕桑保健品、桑园间作套种以及桑园饲养家禽等等,通过这些综合开发每年还可产生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汪虎林的桑园里则套种上了竹荪,将这种餐桌美食套种在桑园中的技术是霍山首创,“桑园套种竹荪对桑枝的用量极大,每亩需要2.5吨的桑枝,不仅能物尽其用,还可以肥田,提升土质。”叶磊告诉记者,像汪虎林家的桑园,每亩可以生产干竹荪100斤,每斤100元上下,每亩每年就可以增收近万元。

“桑蚕综合开发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不论是套种竹荪还是制作桑叶茶,目前对资源的利用率都还比较低,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桑枝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加强桑叶资源的研究,提高桑园复种植树,同时加强蚕沙产品的研发,让农民感受到栽桑养蚕有‘钱途’,调动蚕农生产的积极性,促进茧丝绸产业得到发展。”叶磊说。

题图:霍山县黑石渡镇白莲新村的桑园。

新闻推荐

壶韵茶神最相宜

诸雄潮茶为树叶之精,壶乃陶土之神。茶入壶中,天地为之精神,自然因之氤氲。山有高低,经纬海拔不同;树分乔灌,叶有大小之别。茶叶...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