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安徽工人日报 2016-10-25 15:28 大字

512 刘明君

刘明君,女,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莱州市地方税务局科员。

20多年来,刘明君始终用孝心和爱心对待身边人,和家人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和磨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带动了更多的人献出爱心。

1990年,刘明君的父亲因病去世;次年,刘母再婚。对待继父,刘明君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尊重、孝敬;对待继父带来的4个孩子,她像对待自己亲兄弟姐妹一样关心、呵护,并先后为继父家3个弟弟妹妹操办了婚事。在刘明君的努力下,整个大家庭温馨、和睦而幸福,不知情的人根本无法看出这是一个重组的家庭。

1997年,刘明君的母亲因病去世,但刘明君却一如既往地关心着继父的生活。在她的积极建议下,继父又找了一个老伴,住进了他们共同的家。这时,住在刘明君亲生父母所遗房屋里的,已是3家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刘明君对继父和“阿姨”尽孝,没有妨碍她对“陌生”的兄弟姐妹们的关爱。

作为家里的老大,刘明君以身作则,发挥了营造家庭和谐的主力作用,看到继父和“阿姨”的冰箱坏了,刘明君为他们买来新冰箱;看到他们的空调旧了,刘明君又买来新空调。每逢节日或者老人的生日,他们3家30多人相聚在一起,那份融洽气氛令街坊邻居赞不绝口。2003年,“阿姨”已离婚的女儿确诊为骨癌,刘明君忙前忙后地协调医院救治、探望护理。

刘明君的小姑患有癫痫病,后下岗、离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刘明君苦口婆心地劝导,出钱帮她买来毛衣机、手套机加工零活、开店,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再来,直到小姑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走出了困境。

在刘明君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下,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在和谐温馨中风雨同舟、亲如一家。刘明君的孝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9年,她被评为第二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513 刘春玲

刘春玲,女,汉族,1963年10月生,吉林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十三局社区居民。

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用真心、真意、真爱唤醒被医生宣判“死刑”的植物人丈夫,用真情谱写着人间大爱。

2006年7月4日,刘春玲与丈夫冷风盛去商场购物。在公交车站候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公交站牌突然掉下,正好砸在冷风盛的头部。他被送到医院,施行开颅手术,最后命是保住了,但因为头部受伤严重,成了植物人。为了照顾丈夫,刘春玲辞去了工作。医生建议刘春玲给丈夫下胃管,进一些流食。她怕插胃管伤了丈夫的胃,每次给冷风盛进食,都是先自己嚼碎,再一口一口地喂到冷风盛的嘴里,每吃一次饭,都要花费两个小时以上。怕丈夫得褥疮,刘春玲每隔一个小时就帮丈夫翻一次身。由于丈夫身材高大,每翻一次身,刘春玲都累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由于丈夫意识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一切都要靠刘春玲打理,尿布每天都要洗上二十几次,为了省钱,每次刘春玲都要把尿布洗干净,晾干后再用。为给丈夫补充营养,刘春玲省下钱来,花着心思给丈夫做这做那。因为营养不良,她几次差点晕倒,人也特别消瘦。刘春玲不嫌脏,不怕累,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她认为必须做好的工作。4年多来,刘春玲没有出过一次远门。在她的精心伺候下,丈夫不仅没生褥疮,而且体重还增加到130多斤,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健康良好,每天的衣服也总是干干净净的。

爱心创造奇迹,现在冷风盛已经有了自主意识,不仅认识钟表时间、能用筷子吃饭,还能和探望他的人简单对话。刘春玲再带丈夫到医院进行复查时,医生惊呆了,激动地说:“这是医学界的奇迹,是刘春玲创造了这个奇迹,你给了冷风盛第二次生命。”

2010年11月,刘春玲被评为第二届吉林省道德模范,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14 刘琼

刘琼,女,汉族,1965年3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霍山县诸佛庵镇桃源河村村民。

新婚不久,丈夫徐自武摔成高位截瘫,刘琼坚持生下孩子,独身16年悉心照顾丈夫、养育女儿;6年前,一个比她小7岁的小伙子,为刘琼的善良感动,毅然牵手刘琼共同照顾高位截瘫的徐自武,以真情尚义抒写令人动容的人间大爱。

1989年,新婚不到8个月,丈夫徐自武因意外从高处摔下来,造成高位截瘫,颈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当时怀孕3个月的刘琼毅然选择生下孩子,一边养育女儿,一边照顾瘫痪的丈夫。1993年,厄运再次降临,徐自武的父亲被查出患了肺癌。刘琼对外春种秋收、耕田犁耙,对内柴米油盐、洗刷缝补,刘琼就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从黎明忙到深夜,从屋外忙到屋内,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位重症病人和年幼的女儿。

看着刘琼一个弱女子独立支撑这样一个家,对全身瘫痪的丈夫不离不弃,比刘琼小7岁的符茂国深深地感动了。一有机会,他就主动去帮助刘琼,特别是农忙时节,总会及时出现在刘琼的面前。刘琼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符茂国的情义。刘琼提出结婚的唯一条件就是和她一起照料前夫和这个特殊的家。符茂国知道刘琼不可能抛下风雨飘摇的家。2004年5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不惧别人的偏见,毅然地来到了刘琼的家里。再婚以后,刘琼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徐自武。2010年10月4日,因多项功能衰竭,徐自武安静地离开了。他生前谈起刘琼和符茂国,总是说: “这么多年,要不是刘琼和符茂国,我徐自武早就不在了,是他们俩让我的生命得以延续。”

刘琼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入选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荣获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15 吉克毛尔

吉克毛尔,女,彝族,1966年5月生,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水井村村民。

几十年来,吉克毛尔一直默默守护在婆婆王席章身边,给予婆婆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婆婆卧病在床的十来年,她用一条红花背带背着婆婆跋山涉水,上医院、走亲戚……那条背带连起了婆媳亲情,见证了汉彝民族团结。

上世纪80年代初,18岁的彝族姑娘吉克毛尔从遥远的凉山州美姑县嫁到位于虎头山下的新林镇水井村,与老实憨厚的汉族小伙张文贵结为夫妻。从嫁进张家那一天起,吉克毛尔便把婆婆王席章当做自己的亲妈一样尊重和服侍。婆婆牙不好,吉克毛尔不管是煮饭、做菜,总是煮烂炖烂,让她吃得舒服些。早晨给婆婆梳头、晚上打洗脚水,成了吉克毛尔每天的“必修课”。1999年的一天,王席章突发疾病,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后,长年卧床不起,吃饭、穿衣、梳头这些最简单的事都无法自理。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吉克毛尔家里家外一肩挑。她坚持每天给婆婆喂饭、穿衣、端屎倒尿、擦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服侍着卧床的婆婆。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婆婆只能在家里疗养,但每月要按时送医院复查病情。婆婆坐车头晕,每次去医院看病,吉克毛尔只能用一条红花背带背着婆婆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以坚强的毅力行走在虎头山羊肠小道,来回20多里,这一走就十几个年头。2008年春天,婆婆的病情有了好转,已能下床走路,她逢人就夸:“要不是我的儿媳妇孝顺,我哪还能活得到今天!”

2010年,吉克毛尔成为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516 朱成秀

朱成秀,女,汉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福禄巷居民。

朱成秀,一个普通的妇女,伺候生病的婆婆12年,又伺候病重的丈夫10年,还将没人照顾的侄子和农村老家无人照顾的74岁的远房大妈接到自己家中照顾。她用感人肺腑的爱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爱心之歌。

1980年朱成秀的婆婆患上哮喘病。婆婆病重以后,长期卧病在床,她为生病的婆婆洗衣服、擦身子、收拾房间、做饭。近10年婆婆的哮喘病越来越重了,几米外就能听到她喘气的声音,口痰渐多,朱成秀为她求医问药,端屎端尿,冬天为她买了电热毯、热水袋、电热器,不让老母亲沾一点冷水。10多年她毫无怨言地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但长期的病魔还是没有挽留住婆婆的生命,1992年婆婆含着感激的目光闭上了双眼。一提起她孝敬婆婆10多年的感人事迹,左邻右舍都赞不绝口。

婆婆去世后没两年,1994年5月的一天,朱成秀的丈夫在茫崖公路段施工时突然晕倒,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患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没过多久,丈夫脑出血瘫痪在家。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她辞去工作,出院后,每个月都陪他到医院复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0年,把家中的所有积蓄都花光了,重病的丈夫还需天天吃药,维持治疗。2004年10月,丈夫的病情再次加重,她的细心照料却始终没有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朱成秀的独生子提前转业回家,想替母亲撑起这个家。然而,同年年底她儿子总是发烧,到省医院一查才得知是患有遗传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2005年2月,她年仅23岁的独生子也因医治无效病逝。

生活的打击使朱成秀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视,患上了肾囊肿。在这种情况下,她又将农村老家无人照顾、无经济收入、双目接近失明、耳朵又聋且没有血缘关系的74岁远房大妈接到自己家中照顾,还将没人照顾的侄子接到身边细心照顾。

517 朱清章

朱清章,男,汉族,1950年8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

2006年,一个沉睡了31年的老太太,在养子朱清章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演绎了一段爱的奇迹。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生火时不慎将省吃俭用的1000多元钱给烧掉了。气急攻心,她突发脑溢血摔倒了。经过内蒙古医院救治半年后,命总算是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为了给母亲看病,朱清章欠下4000多元的外债,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这个时候父亲又因工伤患了外伤性振颤麻痹综合征,后来发展成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年轻的朱清章独自撑起了这个家。两位老人病倒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没有放弃这对养育过自己的苦命夫妻。

1977年,张凤英看上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朱清章,走进了他的生活。常年床前伺候,朱清章成了半个医生。每天,他都要给母亲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一次至少半个小时。婚后,朱清章就和妻子一道承担起伺候两位病人的责任。

1997年,瘫痪在床14年的父亲去世了。两年后张凤英患胃癌也离开人世。朱清章似乎一下子垮了下来,但母亲还在,需要他的照料。他坚强地挺了过来。2004年,朱清章照例一大早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念叨念叨这两天街坊里发生的新鲜事。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母亲竟然伸出手拉住了他,用两个手指头捏起一块鸡蛋,示意要他吃进嘴里。母亲的手能动了,朱清章高兴地流下了泪水。

31年的生命守候,31年的不离不弃,迎来了希望。如今,80多岁的老太太不仅能下地行走,还能自己生火、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518 邬义兴

邬义兴,男,汉族,1943年11月生,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家炳一中退休教师。

1975年,邬义兴把患高血压和风湿性心脏病的岳母刘善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30多年来,邬义兴在经济上负责岳母的吃穿用住医,更在行动上承担起照料瘫痪老人起居的重任。

刘善老人长期疾病缠身,眼疾造成她双眼朦胧、视物不清,并患有高血压、脑血栓等多种疾病。2002年,老人不慎摔了一跤,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邬义兴的妻子李昔琼身体不好,邬义兴为了能让她休息得好一点,便完全承担起了照顾岳母的重任。为了能够在夜里方便岳母随叫随到,邬义兴在岳母房间里搭了一张小床,尽心尽力地照顾她。由于刘善老人已经瘫痪,活动量少,常常出现大便干结。看着老人倍受折磨,邬义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毛竹自制了一个小钩子,帮着老人把干涩的粪便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很多人问邬义兴,对此你不觉得脏和累吗?邬义兴说:“这些都没什么,最怕就是老人突然发病。”2005年底的一个夜晚,邬义兴去叫岳母小便,摇了几下没动静。邬义兴急忙打电话向医生求救,经过1个小时的抢救才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此后的几天,老人大小便失禁,每天要换10多条裤子,多亏邬义兴精心照顾下才逐步康复。

30多年来,老人用过的药品和补品不计其数,在老人的房间,止痛药、便秘药、洋参、天麻等放满了桌面,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药、剂量多少,邬义兴都了如指掌。在邬义兴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女都特别孝顺,一家和睦,在当地传为美谈。

2008年,邬义兴荣获第二届广东省十大敬老之星、感动梅州十大道德楷模等荣誉称号。

519 严根妹

严根妹,女,汉族,1970年7月生,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阳光村村民。

严根妹的家庭本来幸福和谐,是县里的“六星级文明户”。丈夫林全和是个厚道的泥水匠,平时在外打工挣钱,严根妹总能将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2000年,在结婚后的第八个年头,林全和被查出身患乙肝。严根妹陪着丈夫辗转求医,花尽家中全部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一大笔债。为了撑起这个家,严根妹独自离家外出打工,每月把微薄的工钱寄回家供丈夫看病和生活。

2006年5月,林全和肝病恶化癌变,如不立即手术仅能存活6个月,唯一的生路就是进行肝移植。但是肝脏供体稀缺,且购买合适的肝脏至少要30多万元。“能用我的吗?”当得知可以进行活体肝移植时,严根妹脱口而出。配型符合条件后,主治医生告诉她,为了确保手术成功,要将她的肝脏大部分切给患者,且手术中双方都存在极大的风险,让她慎重考虑。但严根妹毫不犹豫:“只要能用我的肝救他的命,我愿意冒这个险!他要是不在了,我们这个家也就没有了。”

为了确保自己的供肝移植后能在丈夫体内更好地存活,严根妹主动要求将肝脏移植比例最大化,捐出了自己65%的肝脏。据主刀的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伟教授介绍,有人捐肝给父母、给子女,但是妻子捐肝救丈夫这样的事全国罕见、上海首例。

术后仅3天,严根妹就不顾自己也是个手术病人,全身心投入到了照料丈夫的日常生活中去。手术后的住院期间,又传来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出院安顿完丈夫,严根妹立即拖着尚未痊愈、极度虚弱的身体,急匆匆赶回娘家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如今,丈夫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必须终身服药,严根妹为了支撑这个家庭,又开始劳碌奔波,坚强而义无反顾地挑起“家”的重担。

严根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11年,严根妹当选第二届浙江省道德模范。

520 吴幼平

吴幼平,女,汉族,1951年5月生,上海市虹口区民房办退休职工。

吴幼平有一个银发大家庭,有接近百岁的父母、有年迈的高龄无子女的姐姐和姐夫、有一个长期单身居住在外地性格有些怪的哥哥、还有一位姐姐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共同居住的7位家庭成员年龄总和达561岁,平均年龄80.1岁,60岁的吴幼平是全家最“年轻”的成员。多年以来,她任劳任怨照顾家庭成员。

为了亲人能得到更多的亲情照料,从小体弱多病的吴幼平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吴幼平98岁的父亲今年2月颅脑出血,虽经手术抢救挽回了生命,但从此成为一位痴呆瘫痪老人,不得不进入全护理状态;94岁的母亲长期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萎缩等老年慢性病,身体多处器官衰竭,也需要全护理;90岁高龄的姐夫成植物人已达5年之久;两个姐姐和哥哥也都是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而吴幼平本人也是一个患有几十年哮喘的老病人。为家中数位老人喂食、沐浴、洗脚、按摩、就医、配药、清理大小便等繁重的护理工作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可是她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把老人照顾得干干净净,舒舒服服。

她常常将自己微薄的养老金买老人爱吃的食品;为让父母住朝南的大房间,让姐姐和哥哥住得舒服些,她让出自己的房间,长年累月睡在客厅沙发上;她放弃聚会、外出旅游的机会,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婚事,单身一人,就是为了让老人颐养天年。

2010年,吴幼平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521 吴作荣

吴作荣,女,汉族,1957年2月生,海南省万宁市东澳镇排溪村村民。

吴作荣的丈夫龙国雄是一名一级伤残退伍军人。1975年,龙国雄应征入伍。在一次执行坑道任务时,被滚落下来的石块砸伤了脊椎骨,虽经部队医院长时间治疗,但龙国雄仍留下后遗症,多次伤痛复发。1986年,他全身瘫痪,被诊断为神经种类风湿病。从那以后,吴作荣就毅然承担起4口之家的全部重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几十年来,她每天早上4点多钟便起床,煮饭、喂猪,安排好丈夫和儿子的早饭和午饭,之后去耕种2亩多责任田和租种的1亩水田。为了多赚点钱用来养家糊口,她不惜力气挑瓜菜往3公里开外的万城镇和东澳镇的菜市场上零售,回来后又要忙着煮晚饭和做家务。为了保证丈夫的营养,她每天省吃俭用,节省下的钱都用来给丈夫买各种营养品;为了避免丈夫长褥疮,她每天都要给丈夫仔细擦洗身子。

患病后,龙国雄双膝关节不能弯曲,片刻不能离床,大便和小便都极不方便。有时候,吴作荣劳累一天回来,正赶上丈夫大小便拉在裤子和床铺上,满屋臭气,她毫无怨言,耐心细致地收拾床铺、被褥,用温水为丈夫洗身子。龙国雄的肠胃和膀胱均存在着功能障碍,不论白天黑夜,带着丈夫看急诊成了吴作荣的生活中的常事。每隔几年,龙国雄的病情就会加重,吴作荣就到处筹集住院资金,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照顾儿子,不眠不休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吴作荣无悔无怨地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她默默地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用几十年的无私奉献和全部的爱换来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010年,吴作荣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522 张庆龙

张庆龙,男,汉族,1938年6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一二三团退休职工。

48年前,张庆龙对绝望的妻子徐秀兰说:“无论花多少钱、住多长时间医院、只要能把你的病治好,再苦、再累,我都心甘情愿。”48年来,张庆龙从未抽过一支烟、从未喝过一口酒、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从未看过一场电影和参加过一次晚会……他始终如一地照顾着自己有病的妻子。1963年,经常感到背部隐隐作痛的徐秀兰被确诊为胸椎结核,必须马上做“椎板减压”手术,取出坏死的椎体。手术后由于脊神经被压迫,徐秀兰腰椎以下毫无知觉、大小便失禁。看着整天以泪洗面、完全失去生存信念的妻子,张庆龙对妻子承诺:千难万难,不离不弃。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张庆龙一边照顾住医院特护病房的妻子和家中年幼的儿子,一边干好本职工作,每天在奎屯和一二三团两头跑。1971年3月,妻子再度手术,下肢渐渐有了知觉,渐渐地能够依靠双拐站起来了。出院后他们欠下7000多元的医疗款。在那个年代,张庆龙和大多数人都只领“三八九二”(38.92元)的工资,这笔欠款无疑是一笔巨款。为了还清巨额医疗费,张庆龙除了上班,照顾妻子、儿子和岳父岳母的饮食起居,打理家务外,又养起猪、为别人磨气缸盖挣钱,而且每天一干就是深夜。张庆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烫猪食,中午下班后就扎进厨房为家人做好饭,然后自己拿上块夹有咸菜的馍馍一边啃一边蹬着破自行车下地拔猪草。每回看着消瘦、苍老、忙碌的丈夫时,徐秀兰心里总是痛得像针扎一般,死的念头千百次在她脑海中闪现。张庆龙看出了妻子的心思,他对妻子说:“咱俩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只要你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娶你这个‘药布袋\’。” 泪如雨下的徐秀兰听完丈夫的真情表白,抛弃了轻生的念头,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和疾病。

1981年底,张庆龙还清了所有欠款,此时,他又有了新的目标:挣钱买最好的药延续妻子的生命。从此,他像一只上满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摆动”。1984年底,为了丰富妻子的生活,张庆龙卖了6头肥猪,加上磨缸盖挣的钱,买了一台17英寸“日立”牌彩色电视机,成为轰动全厂的特大新闻。然而,不幸再次降临,1989年6月,妻子不慎摔坏了骨盆,从此又不得不回到了轮椅上。为鼓励妻子再次战胜疾病,让妻子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张庆龙在自家十几平方米的小院里,种满了八仙花、三角梅、米兰,他要让妻子永远生活在春天里,生活在花丛中。

张庆龙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获得新疆兵团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和谐小康家庭。

   

新闻推荐

省政协委员赴各地调研视察

省政协文艺界别委员赴芜湖市视察本报讯 10月27日至29日,省政协副秘书长杨玉华和省政协常委、文艺界别召集人杨屹率省政协文艺界别委员视察团赴芜湖市,就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视察团先后考...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