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沼气池建成之后“睡大觉”农民无法用、不会用难题待解;事发霍山县东西溪乡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5-03-10 10:00 大字

[摘要]农民无法用、不会用难题待解;事发霍山县东西溪乡

■ 本报记者王明存 文/图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近年来,安徽省在农村大力发展新能源设施,建设沼气池。霍山县东西溪乡杨树口村同其它地方一样,由政府投资兴建了多口沼气池,可建成后,绝大多数都没有投入使用,闲置一旁。

3月5日,记者到杨树口村走访了三四个村民组,查看了一二十口沼气池,发现了不少沼气池边杂草丛生,池内积水很深,有的池盖不见踪影。所有的沼气池池口边都标有“2008年退耕还林”或“2011年民生工程”等字样。

采访中,据记者了解,池口标有“2008年退耕还林”字样的,属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该村共建设了四五十口,每户建设资金为1200元。因当年建设资金不够,该县还整合了其它项目资金进行建设。

池口写有“2011年民生工程”字样的,属于“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民生工程项目,每户建设资金共4000元。上述这两项目工程都由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兴建。但村民反映,建成后的沼气池,很多从没使用过,杨树口村委会彭主任介绍,他们村沼气池使用的比例只在10%左右。

沼气池建设,政府投资不可谓不大,是什么原因致使建而不用呢?采访中,大多数村民反映了一些原因,如沼气管道没有接通到家、村民不会使用等。 “公家搞好后,就放在这,没有人来指导,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用,虽然我们都想用上这个新能源。 ”村民潘显清如此解释他家沼气池没使用的原因。

一位董姓村民说,当时村里征求她家意见,问其要不要建设沼气池,她也同意了,可是她家没有较多的垃圾和粪便,因此,沼气池一直无法发挥作用。

除以上原因外,杨树口村的彭主任、东西溪乡分管此项工作的桑副乡长、霍山县农委能源办李主任还补充了一些理由:农民外出打工户不用;山区柴草多,农民用柴草方便不愿使用;农户房屋搬迁弃而不用等。

“沼气池不用,这是普遍现象。 ”桑副乡长解释,他以前在另一个乡镇任职,也分管农业,这个乡镇闲置不用的也不少。

沼气池建设由县农委能源办负责,记者也找到了该办了解情况。据该办李主任介绍,霍山县沼气池没有使用的的确很多,去年农业部来调查使用情况,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李主任边说边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户用沼气池建设和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表上载明,自2009年至2013年共5年时间,全县建池农户数13399户,正常使用户数5430户,间歇使用户数1879户,弃用户数5020户,报废户数1070户。

李主任说,沼气池没有使用,同专门技术人员缺乏有关系,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户的确搞不好不会用。他们能源办只有5个人,无法都天天下乡搞指导。建设沼气池时,他们给每个村培训了一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都是农民身份,没有任何报酬,因此积极性不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部分农户家的沼气池建成后一次也没用过,按照规定政府部门当年在验收时要作点火试验,对此问题,李主任解释,按规定应该要点火验看,但当时他们只注重看外部沼气池是否建成是否达标,对这一块验收不是太仔细。

李主任告诉记者,今年,省、县将拿出一部分资金,将闲置的沼气池重新利用起来。

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的好处优点很多,为此,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并将其纳入了民生工程。可是,建成的沼气池成了摆设,这一问题不仅仅在霍山县存在,在安徽省已是普遍现象,人人皆知。由此,这一现象也迫使省有关部门深思,是让“沼气”这一农村新能源、新生事物就此消亡,还是拿出有效配套措施积极补救 “二次推广”?这一难题亟待得解。

村中废弃的沼气池随处可见。

新闻推荐

打开电视,村里账本一目了然霍山县8个村先行推广“村务电视公开”,村民足不出户便知村里事

霍山县8个村先行推广“村务电视公开”,村民足不出户便知村里事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