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线厂,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合肥晚报 2015-01-22 14:11 大字

50年前,青山绿水的大别山深处霍山县,6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尖兵一起建成安徽省淮海机械厂,俗称“三线厂”。78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飞虎在此诞生,一举闻名全国,寂静的山间小镇一下子变的热闹了起来。岁月沧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八十年代,三线厂搬到了位于高新区的江河社居委。在经济大潮冲刷下,淮海机械厂被收购。现在,让我们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的串串足迹,去找白发苍苍的三线厂老人们,聊聊过去的故事。   

很光荣,但也有遗憾

(高级经济师:栾景萱  1968年入厂)

大别山腹地深处,曾经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因为相同的志向理想走到了一起,共同创建淮海机械厂。

今年75高龄的他,身体依旧硬朗,每每谈起当年工作的经历,眉宇间无不散发着光彩。

由于生产苏联高射机枪,靠山隐蔽是三线厂选址的关键,也正因此,他的生活堪比“世外桃源”,栾老算了下时间,进山一次要6个小时,还要经过三四十公里的盘山公路。每到冬天,大雪封山,路更难走。大雪致使外面的生产材料粮食运不进来,生产的产品运不出去,生产就要停产,生活受阻。厂长、党委书记经常就带着厂里的年轻人绕着山沟铲雪。

工厂设在大别山的山间平地,一到夏天,中午的温度就高达60度,这样的天气依旧要工作,60度有多热呢,栾老笑着打了个比方:当时有个工程师把鸡蛋放到地上,一会就晒熟了。

三线厂工人领导吃的粮食要从50公里外的地方运进来,运来什么吃什么,所以当时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你家吃带鱼,我家也是带鱼。栾老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的邻里关系特别好,谁家有事,知会一声,都会来帮忙。不像现在,对门住着谁都不认识。 

怎么看待一辈子奉献给了三线厂?

栾老若有所思道:“很光荣,但也有遗憾。”1968年经过重重筛选进入三线厂,选上便意味着无上光荣。但遗憾也随之而来,当时三线厂有6000人啊,没有专门的老师,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是三线厂自办的,教书的老师也都是三线厂的家属。文化水平不高,办不了高中。自己也因为工作繁忙顾及不了孩子。这一代人一直跟着父辈困在山沟里,直到1986年三线厂转移到合肥,他们出山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因为没有文化,脱离了社会正轨。对老一辈三线厂的职工来说,落下了孩子的教育始终是他们心里的痛。

如今,他已退休闲赋在家,但还是会关注着三线厂的发展,毕竟,那是他们那一代的心血。偶尔,他还会约上几个同伴,一起再回大别山。   郝玉佩 

一锤子一锤子锤出 中国首款微型货车“飞虎”

(车间主任: 方永安  1963年入厂)

如果在大街上问一问过路的行人,你知道飞虎车吗?十有八九都会摇头。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第一款微型货车,大概只有老一辈的工人还记得。

七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保军转民的政策,淮海机械厂决定生产民用汽车。从手工敲打汽车配件到批量生产,淮海机械厂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也是淮海厂老工人记忆中最难忘的峥嵘岁月。

方永安老先生曾经是淮海厂的车间主任,制造飞虎车时,他负责机械加工。方老先生回忆说,为了研发飞虎车,厂里特地成立了一个二十人的“民用小组”,意思是生产民用产品。没有技术,没有模具,没有经验,没有生产线,他们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从零开始。“那时候车上的零件全部手工制作,一锤子一锤子打出来。车上的篷子是缝纫机裁出来的。”方老先生说:“遇到的困难数都数不清。”

1978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飞虎出世了。从最开始的设计筹备到第一辆飞虎车出厂,民用小组耗费了整整九个月时间。淮海厂为飞虎的诞生举行了隆重的会议,还给它取了个威风的名字:飞虎。方老先生告诉记者,飞虎是取飞黄腾达的谐音,他们希望厂里的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飞黄腾达。

“你看这个飞虎方方正正的,多丑,哪有现在的漂亮!”方老先生摩搓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方老先生的儿子和飞虎车的合影。“那时觉得很漂亮的,手工敲出的啊!”方老先生笑着说。

第一辆飞虎并没有对外销售,而是作为质量功能的检测的样品留在了淮海厂。

到了1981年,飞虎车开始批量生产。陈家明老先生正是销售科的科长。“哪里用得着出去卖呢,那时候汽车是紧俏物资,除了解放、红旗,就是我们飞虎了,都是别人求着我们买。”

淮海厂建在深山老林里,这给飞虎车的销售造成了极大不便。为了方便飞虎车的运输,淮海厂特地成立了女子运输队。

飞虎车在后来的发展中大放异彩。1985年,淮海厂被列为国家计划内汽车生产定点厂,成为全国汽车产业500强之一;在全国汽车行业质量检查中,飞虎车质量稳定,1988年,1989年,1991年,1994年为一等品,1990年和1993年获得免检资格。

有兴盛,就有衰落,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体制改革,三线厂没能挨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阵痛纷纷破产,飞虎车也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王晶

“新中国第一批女驾驶员!”

(送车员:徐丽娜  49岁 1982年入厂)

徐丽娜的父亲是三线厂代号9357厂的车间主任,她自己也是三线厂的一员职工,与“飞虎”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送“飞虎”车出山的驾驶员,是新中国第一批开上微型汽车的女人。

在三线厂的童年生活相对简单,从幼儿园到初中,徐丽娜一直在厂里自办的学校里上学,身处大山,与世隔绝。“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经常做的是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去河里摸鱼,抓小螃蟹。在学校还有很多同学一起玩,回家后大多时间都是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小板凳去上学,吃饭。后来厂里可以看电影,我们就走很远去看电影”徐丽娜告诉记者,“出山以后,觉得城市里的东西很新鲜,看到什么都很觉得新奇。第一次去逍遥津公园,就觉得天啦,逍遥津怎么这么漂亮。”

初中毕业以后,徐丽娜在厂里做冰棒,后来准备去学做裁缝。17岁那年,她待业在家,还没有正式开始学裁缝,恰好碰上“飞虎”车选女驾驶员。经父亲推荐,她成功入选,之后就开始接受培训,学习驾驶。徐丽娜说:“一开始教练带着我们训练就是在盘山公路上,路很陡很窄。早上八点开始训练,一天要练七八个小时,很辛苦。”训练辛苦还是其次,徐丽娜在学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晕车,在盘山公路上就更容易晕车,她晕车的症状是呕吐。“我基本上一天都在吐,吃过早饭吐早饭,中饭和晚饭也是这样。但是我那时候比较厉害,吐过之后就什么事都没了。”训练一年多后,晕吐症状减轻,将近两年的时间后,才彻底克服了晕车。学车的过程是痛苦而又快乐的,训练的强度,吃了吐、吐了吃的不适,这些都没有动摇过她坚持学车的念头。“再苦再累也没有想过要放弃,送‘飞虎\’多光荣,我们当时都觉得很快乐很骄傲”徐丽娜笑着说。

考虑到第一批驾驶员送车要送多年,而女性受婚姻、家庭和生孩子的限制,因而当时驾驶员的选拔标准是年龄不超过20岁的女孩儿,单身,并且在选上以后规定她们5年内不准谈恋爱,最终有七个小女孩成为“飞虎”微型汽车的第一批驾驶员。徐丽娜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叫她们七仙女。“我们七仙女负责将“飞虎”车往外送,每天一趟。有送车补助,每人一天一块三毛钱。”她送“飞虎”车送了有5、6年,这期间去过很多地方,舒城、郑州、上海。每次送车她都是开在最前面的,带头压阵。因为她比较稳重,所以在前面控制速度。   钱苗苗

三线厂后期瓶颈

(厂长:卫广崇 79岁 1971年进三线厂)

卫广崇开始在皖中医院做行政工作、后来转到先锋厂、最后是淮海机械厂工作直到退休。在三线厂度过了大半辈子的卫广崇和其他已经退休的厂一代一样,对三线厂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那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嘛,能被选上都是无上的光荣,不过我不是1960年第一批去的,对于前期的很多事都没有亲身经历。”卫广崇说,回忆起当年进山的盛况,这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不禁有些激动。

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飞虎车”在他们的厂子里面生产的,完全的自主品牌,不过由于卫老去的晚,倒是并没有亲自见到第一辆“飞虎车”的诞生。但依旧挡不了卫老的骄傲。

“虽然“飞虎车”起步早,发展的却并不顺利,主要的障碍就是资金困难,资金后续跟不上。首先我们属于小三线厂,在军工技术方面就不如四川一带的攀枝花、六盘水的大三线厂;然后又因为安徽是中部省份,财政就不够充裕,给我们厂的就更有限了。”亲历后续发展的卫老无限感慨。

三线厂军转民出山后,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解决问题就不得不招商引资,“看,这是1993年的时候,我们引进外商投资,当时的副市长孔令渊陪同,我在旁边解说。”老人指着一张年代久远的泛黄照片跟记者说。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自家的品牌,说道这里的时候,老人有些懊恼。不过,好在收购“飞虎”的长安汽车公司后期确实利用技术协作,把牌子发展起来,这也算是给那些把青春、热情、汗水奉献给深山的老厂工们一个交代吧。

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当年那些三线建设的人和事,很多都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们独自回忆起往昔,伸手想抓住一些印记,印记如历史照片,泛起岁月的黄边。 王宇

新闻推荐

合肥网友自发 筹集物资运往灾区

首站霍山已出发 还将去往更多灾区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