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石斛情缘
本报记者 张大鹏本报通讯员 张传云
走进霍山县固本堂石斛专业合作社,77岁高龄的叶嗣昌老人正在室内品咂着新研制出来的石斛含片和口服液。“通过调查,这两款产品很畅销,顾客反响很好,更重要的是比以前单纯卖石斛原料利润要高,老百姓增收不少。 ”叶老高兴地说。
说起叶嗣昌的石斛情缘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1960年,刚刚23岁的叶嗣昌在霍山县医药公司当技术员。那年,他幸运地参加了全国中药材培训班学习。在培训班上,他对发展中药材产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就想着回去后,一定要为家乡的名贵药材发展做点事情。让叶嗣昌不愿看到的是,公司每年收购的霍山石斛越来越少,即将濒临绝迹。
十分清楚霍山石斛药用价值的叶嗣昌再也坐不住了。他将医药公司收来的新鲜石斛又高价买回家进行栽植,进行研究实验。每天他都坚持写观察日记,详细了解霍山石斛的生物学特性和物候特征。当时,很多人认为发展天麻、贝母、茯苓、麝香、百合等中药材更有广阔前景,野生霍山石斛因为量少,生长条件苛刻,不被重视。
困难没有吓退他,凭着对石斛的不解情缘,叶嗣昌踏上了申报霍山石斛家种工程项目的求索路,一次次的申请报送,终于迎来了好消息——1980年省科委终于将霍山石斛家种工程列入科研项目,又在省医药局、省中药公司组织领导下,成立了霍山石斛研究小组。
1980年和1984年两场霍山石斛普查开始了。此时已是药艺师的叶嗣昌带着公司技术员何云峙、王会明和两名经验丰富的药农,一行5人来到石斛的产地,带上干粮踏入高山险壑搜寻石斛的踪影。
历时半个月的跋山涉水,走过了落儿岭、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等10个乡镇,终于采到了弥足珍贵的4斤多霍山石斛。
如何让这些野生石斛繁衍下来,叶嗣昌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太阳乡长冲药材场作为石斛培植场,1984年收获种苗168.3斤。 1985年7月,霍山石斛野生改家种试验技术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霍山石斛就这样传承了下来,在叶嗣昌等一帮人的潜心研究开发下,石斛作为一种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了:现在霍山全县石斛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产值约5.46亿元。
新闻推荐
近日,家住霍山县大化坪镇白莲岩村玉史组一位村民来信反映:他今年75岁,2010年患高血压中风至今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大儿子在外打工,不能照顾他,二儿子左手在白莲岩修水库时受伤,不能干重活,还有两个...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