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的真情感动了上苍”
[摘要]张明月老人详述从十几吨废纸原料中找到父亲生前的唯一照片
2014年8月9日,本报阳光老人周刊11版刊登了张明月老人回忆其父亲的文章。有读者来信认为,7年后,能从十几吨废纸堆里,捡到一张父亲旧照片,堪称奇迹,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寻找经过,记者就此采访了张明月老人。
“我是父亲眼里的明珠”
据张明月老人回忆,她的父亲张正平是在行军途中休整时,与霍山县诸佛庵镇的母亲陈尚才结婚的。
婚后,父母两人举案齐眉,情深意笃。但遗憾的是,婚后多年,张明月的母亲未能生下一男半女,就将原来就是詹姓亲戚的张明月过继来做了女儿。
“我的到来,父母视若己出,疼爱有加。父亲要求母亲,要把我当男孩子培养,一不准扎耳眼﹑裹小脚,二要受教育。尽管战乱,只要有空隙,就设法让我读书。”张明月老人依稀记得,曾在金寨麻埠住过,那时,女孩上学校是偷偷摸摸的事,父亲就买《百家姓》、《三字经》请私塾先生到家来教。
父亲爱钓鱼,六七岁的张明月也吵着要钓鱼,父亲就叫人做了根小鱼杆。春节大人玩灯、挑花篮,父亲就叫扎花匠连夜编一对小花篮。
“父亲从不喊我学名或乳名,一直喊‘老憨’(对最疼爱子女的昵称)。说父亲视我为明珠,一点也不夸张。” 张明月说到此,不禁泪水涟涟。
“我艰难追寻父亲照片”
1955年夏,张明月的父亲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后,因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台上,遗憾地走完了56岁的人生。
当时,上小学六年级的张明月正赶上毕业考试,学校离家又有三里之遥,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终成憾事。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办丧事时,竟然没有找到父亲的照片……
从此,只有15岁的张明月为寻找父亲的生前照片,只身到六安、舒城、霍山等地走访所有亲戚。
“最难忘的是1956年深秋,到在霍山邮局工作的二叔家,天色已晚,因邻居失火的株连,二叔家已搬得不知去向,饥饿的我站在废墟前,望着漆黑的夜空,毛骨悚然。”张明月老人回忆道。
尽管经过诸多磨难,但结果只有一个“没有”,乡亲们流着泪安慰张明月:孩子,看你如此孝心,铁石也能开花。别说一张照片,就是再值钱的东西我们也会给的呀!孩子,好好念书吧!将来有出息了好好孝敬母亲,父亲在九泉之下也就安心了。
乡亲们的一席话,解开了张明月的心结,从此,她开始认真读书,想以此来告慰父亲。1958年,张明月进了梅山造纸厂,当上了一名优秀的造纸工人。
“每当见到母亲那张郁郁寡欢的脸,我的心犹如刀割,知道母亲又在思念父亲了。”张明月泪水又忍不住流了出来……
纸堆中寻找到父亲相片
张明月继续述说着……
1963年,在父亲离开近八年之久的一天,张明月所在的工厂买进了十几吨的废纸边料,张明月和同事们一起,从里面挑拣再造纸的原料,挑着挑着,张明月忽然觉着眼前一亮,一张一英寸的黑白照片吸引了目光——照片已发黄,上面还粘有很多污垢,将照片上的污垢擦净细看,张明月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这照片多像是父亲啊!
张明月越看越像,心也越跳越快,真的像父亲!张明月喜出望外,急不可待地给旁边的同事看,告诉他们:“我捡到父亲照片了!”
当时,张明月的同事们都傻眼了:真的吗?你父亲的相片怎么可能会跑到这废纸堆里呢?幻觉吧?你想父亲想得都快走火入魔了!
张明月不管同事怎么说,也不管有没有下班,飞快向家里跑去……
父亲相片得到母亲确认
51年之后的张明月,在回忆把父亲的相片承奉到母亲面前时,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张明月手拿相片,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眼泪从眼睛流出,但激动的情绪使声音有些颤抖:“妈妈,你仔细看看,这照片上的人是谁啊?”
张明月母亲接过照片,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然后急促地问:“你在哪弄到的?”
张明月说:“你先别问在哪弄到的。你只要说他是谁?”
“死丫头,这不是你爸吗——”
“爸”字刚出,张明月和母亲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头痛哭……
待母亲情绪稍稍稳定后,张明月这才含着泪,把捡到父亲照片的经过一一说给母亲听。
从此以后,母亲就把这张照片贴在一张厚纸壳上,放在床头,伴它而眠……
小照片终于翻拍放大
1983年,张明月调入合肥工作,到长江中路的“东风照相馆”对照片进行了翻拍,张明月向照相馆的摄影师叙说了这张照片的传奇来历,要照相馆尽量翻拍得清楚一些。取照片那天,张明月还特意买了一斤鸡蛋表示谢意。照相馆老板说,你这份孝心太感人了,这张照片不要钱了。
又是几十年的时间,直到今天,张明月和周围的人,还在为捡到父亲照片这段传奇经过而感到蹊跷,感到不可思议;莫说在十几吨废纸堆里捡到一寸小照片,就是寻找一个大点的物件,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并且那么多挑拣原料的同事,偏偏捡到照片的人是照片中人物的女儿。
张明月老人一直在想:任何牵强的理由,都不能让自己心悦诚服。要么是自己的真情,感动了上苍,得到眷顾,要么就是父亲在天有灵。
新闻推荐
首站霍山已出发 还将去往更多灾区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