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礼城市也像人一样由于她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她的
□朱忠礼
城市也像人一样,由于她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她的经历也会是不同的。谁接触过她,就会产生印象。谁要和她在一起生活得越久,并和她共过患难和同享过幸福,就会对她的经历体会得越深,而不仅会为她的外观、风貌所感染,还会为她内在的美而欢欣。
舒城县有1300多年历史,县城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我家祖居舒城县城,我从小至今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从典籍记载中,我知道了她的历史;从长期的生活岁月中,我体会到她的沧桑。这座古城,虽说很老很老,但直到解放前夕,还是很小很小。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人口将近万人。城墙是砖砌基础,土打的墙身,高丈余,很窄,城门破烂。环城有濠,西门至南门以河为险,南门至小东门以槽闸堰为濠,七门堰水由西门水关流入城中玉带河,穿城而过,保证城河水源不绝。一条从北到南的三里长街,四条东西走向的丁字街、云路街、西大街、三里街,还有竹木、柴草、牛行、猪行等几个大的专业市场,24条小巷,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城池的规模和特点。
大街阔5—6米,街中心铺有3块长方形石条,中间一块石条凿有沟槽,方便独轮车行走。石条两边,是鹅卵石路面。小巷有通头的,也有不通头的;长的有百米,短的只有几十米;弯的像新月,直的像笔管;阔的可行车马,窄的两人不能并行。小巷的名字都很好听。像狮子巷、梅花巷、观音巷、考棚巷、怀古巷、萧家巷、乌龙井巷等,都寓意深远,听起来很舒服。
街道和小巷是共性的概念,但是,它们又像一颗大树上的叶子,每片都是不相同的。每条街和每条小巷都有它独特的姿态、风格、神韵。你身临其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白天晚上,晴天雨天,春夏秋冬,都会起着变化,并各有不同的让人喜欢的地方。
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大东门内(亦称宾阳门)有座城中最高的土丘,西北方平坦,东南面是高约10米的陡坡,公元1621年建的龙头佛塔就耸立于上。塔高20.7米,七层、八面,宝顶,三层塔基。塔顶上是一个宝葫芦似的巨大铁古刹,锥刺蓝天,肃穆庄严。八角各悬一个风铃,微风吹来,叮铃不停,悦耳动听。宝葫芦边还长了一棵胡椒树,秋天我经过塔下,时而还拾到胡椒籽。古塔在我心中,如灯塔如曙光,小时候走亲戚从乡下回县城时,走不动了,但只要一见到古塔,赶路的信心就足了,腿也有劲了——尽管离家还有好几华里。
古城交通便捷,商贸市场繁荣。安合公路侧城而过,地处杭埠河和丰乐河之间,陆路连接京沪、京广,水路直通巢湖、长江。本县和邻近之县城集镇,输出购入商品,一般都取道舒城“七省通衢”之要地。抗日战争前,县城有大的商户140余家,连同小商小贩共计有300多户,从业人员5000多人。其中南京、旌德、徽州,巢县等地客商20多家。南京定居经营的大商家有万隆、祥泰、长兴等10余家百货批发商号。万隆商号资金有白银2万两,雇工近百人,年销售额14—15万元。旌德人开设的四家酱园业,前店后坊生产的酱制品畅销县内县外。 40年代初,南京、合肥、芜湖因还被日军占领,有些工商业者又将工厂、商店迁址舒城。县城先后办起纺织、卷烟、制革、成衣等工厂,工业品的扩散又促进了商贸的繁荣。
当时县城最大的商家要算郭文运商号。该商号是美商德士古煤油公司、美商火柴公司、英商日光肥皂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英美永泰和卷烟公司在舒城县的总经销。专营洋火、洋油、洋烛、洋烟、洋皂“五洋”商品。在上海、芜湖设有总庄,在三河设有物资转运站和分店,在霍山县和六安县的毛坦厂、麻埠、苏家埠等镇设有分销店,在县内桃溪,梅河、晓天等大的集镇设有分销店。县城是经营中心,甘蔗巷边有五间楼上楼下瓦房门面,后面还有两路13间瓦房堆货和工作、生活用房。下七里河有10间瓦房煤油仓库,三拐塘有两幢装洋烟、洋皂等仓库。县总店和仓库用店员就有50多人。
无论是外来落户客商、还是像郭文运那样本地大的商号,做生意都目光远大,立足瞄准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争做大买卖。城市农村、县内县外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内,谈论天南海北就像谈论街坊邻里,这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心理优势,为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营销网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攻克前进道路上难关的巨大力量。
不同行业的大商号,还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较稳固的购销渠道,组合成一个有分有合、互通有无的集团势力,大模大样地铺展开去,不仅气势压人,而且呼应灵活,左右逢源,构成一种商业大气候。郭文运商号的营销方式,我总觉得它像一个特大的蜘蛛网,老板像一只大蜘蛛在网的中心,随时掌控着每根网线的动静。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观音会,商人们都要在南溪河南岸的柳树园举办大型物资交流会。交易时间,通常10天半月。货物从四面八方向市场集中,买卖者从不同地方向市场云集。人山人海,生意火爆,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
古城教育普及,学校星罗棋布。城镇经济条件稍好于农村,加上就业都得识几个字,所以无论是商家居民、贫户富户,都给自己的孩子念几年书。为了适应需要,城里城外办了10多所中小学校。这些学校:有省办的,有县办的、镇办的、保办的、保与保联办的;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除此,还有教会办的学堂,私立办的补习社、学馆、家熟。
省立舒城师范高级中学在云露街;舒城县初级中学在城西的伏虎寺;城关镇中心小学在现县医院后段,是初具规模的旗帜小学,简易师范附小在观音寺附近现茶厂范围内;中正小学是原考棚小学旧址,现舒城二中范围内;城西保小,是利用西门两湖会馆办的,三个女教师,直到解放。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先后就读于3所学校:一是三里保和龙津保联办的城南小学,在柳树园的一个高台子上,南溪河发大水时就成了“孤岛”;二是镇上和北凤凰保联办的城北小学,地址在鼓楼街后来的华丰烟厂所在地。这两所初小,校长都由保长兼任,教导主任是县政府教育部下派的。高小我就读在舒城县中正小学,地址在现在的二中范围内,该校是国民党发动一县一校为蒋介石祝寿献校的产物,有12个班的规模,500多学生。校长宋其瑶,其貌不扬,又矮又胖;教导主任张义维,仪表端庄,冬天常穿灰呢长大衣。
古城学校虽多,但规模都小,房屋简陋,教具很差,可学龄儿童都有学校念书,且自由选择,学生家长亦心满意足!
我热爱舒城古城,不光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因为她是那样的悠长、那样的古老、那样的多姿,那样的丰富。如今,她虽已发展到4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新型城市,可不知怎的,记忆像铁锁一样将古城锁在我的心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霍山县政协日前陆续完成产城融合发展、职业教育、特色产品与特色农业、竹产业发展、老年化与养老等专题调研,“政协委员活动周”活动顺利完成。为进一步提升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履职能力,...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