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大水缸”
位于大别山的佛子岭水库,供应着江淮地区2000多万人口的用水。多年来,霍山县保护环境,改善生态——
■ 本报记者 张大鹏本报通讯员 汪支灵
时值夏日,记者来到淮河流域上游的大型山谷水库佛子岭,但见一泓碧水静静地卧在万亩竹海之间,水天交映,阵阵山风从林间吹来,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竹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护绿增绿 确保水碧天蓝
多栽树,少砍树,留住山才能留住水。这早已成为霍山人的共识。
霍山山多,“七山一水一分田”,为了使每座山都成为“绿色水库”,该县坚持走生态之路。一方面强力实行“三不准”,保护林木资源,不准乱砍滥伐、不准乱挖滥垦、不准使用椴木生产食用菌;一方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倡导播绿增绿,明确规定每造林一亩补助100至150元,宜林荒山全部得到了绿化。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达500多万立方米,拥有国家公益林160万亩,发展毛竹、油茶等生态林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1%。茂密的植被不仅涵养了地下水源,也为下游上千万居民的“大水缸”撑起了立体防护网。
佛子岭水库的上游是磨子潭、白莲崖两座大型水库,大别山中最清洁的水源装在这3大水库里,源源不断地向六安、合肥、淮南等下游城市输送,是江淮地区2000多万人口的“大水缸”。
“确保源头活水,确保水碧天蓝,是责任,更是担当! ”霍山县县委书记陈俊的话掷地有声。
关停转产 确保水质安全
凡民生所系,均是政府大事。龙华集团负责人方业龙回想当年缫丝厂关闭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该厂原本是一家生产白厂丝的企业,由于生产用水影响库区水质,被县里关停并拆除。
“水源地对水质保护的刚性要求,使高科技、低耗能、零污染成为霍山发展工业的不二选择。”霍山县副县长华心扬说。这些年来,霍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先后拒批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150多个、总投资80多亿元;先后关停龙华缫丝、皖西香料、长兴电源、方圆纸业等15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先后对16家企业进行技改转产;明确规定水库上游10个乡镇不许上任何工业项目;依法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对二级保护区内超标排放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治理无望的,坚决关停或搬迁。
重拳治污 确保供“好”水
只有持续改善周边环境,减少直接污染,才能供“好”水。霍山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绝不含糊。 2013年,霍山专门拿出1.2亿元财政经费,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突击,拆除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内27864只网箱;对所有客班渡船、农户自用船进行升级改造,处置船只500余只;拆除周边居民直排式厕所、猪圈等排污口400多处;对坝上渔场的100多户居民实行整体拆迁、易地安置。
“网箱养殖,密度大,局部水体交换慢,加上投放的饵料,极易造成污染。网箱拆除后,我们推行大水面健康养殖,不投放饲料,自然放养的黄鲢、白鲢,吸附水库浮游生物,水体环境明显提升。 ”霍山县农委负责同志介绍。
霍山县还下大气力建立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在县城,建成了日处理2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在农村,对人口分散的村庄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乡镇所在地采用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远离污染,环境变美了,住着舒心了,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河水能直接用于灌溉,涓涓清泉通过引水管道流进千家万户。 ”霍山县衡山镇居民汤宗平深有体会地说。
霍山天蓝水碧,生机盎然、魅力无限。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3大水库及上游河流的水质均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题图:佛子岭景区。
本报记者 张大鹏 摄
新闻推荐
在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安徽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 本报记者 夏胜为从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到出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从...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