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霍山县在“增绿”“护蓝”“净水”上下功夫,努力把生态环境扮美、把生态产业做大、把绿色家园建好,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绿色
本报通讯员 王垂甫 王泽强
黄 飞
隆冬时节,置身霍山,举目所见,满眼葱绿,令初来乍到者有些不敢相信这是在肃杀的冬季。
这是霍山“生态立县”结出的硕果!多年来,霍山县执着地追求绿色发展。 2011年,该县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成为全国第四个、安徽首个国家生态县;一年后,又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设置绿色门槛树立生态标杆
作为典型的山区县,霍山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既无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也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然而十几年来,该县秉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让污染进霍山”的发展理念,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设置“绿色门槛”,杜绝污染项目落户,从而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些年来,霍山下决心“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闭24家污染企业。霍山县长兴电源有限公司年产25万套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效益虽好但污染严重,于2010年被关闭。坚决“阻”,在招商引资中坚持“三个不引进”,即不引进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调控的项目、不引进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引进掠夺性开采资源的项目,先后拒批重金属等类型企业28家,拒批“十五小”企业150多家,累计投资额100多亿元。下功夫“转”,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仅2012年,县政府就拿出232万元奖励进行技术改造的8个企业,拿出200万元奖励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
“我们坚持以环境监管调整产业结构,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绿色门槛\’不仅挡住了污染,更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霍山县县长李中华由衷地说。
倾力护绿增绿山更青水更清
霍山县境内有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座国家大Ⅱ型水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城市提供优质水源,被视为合肥、六安等地的“大水缸”。只有多栽树、少砍树,才能留住水;只有持续改善水源地周边环境,减少对水体的直接污染,才能供“好”水,早已成为霍山人的共识。
多年来,霍山县坚持一手抓生态林业工程,积极推动营林方式转变,坚持“管死实心的(树),放活空心的(竹)”。对120万亩天然林落实封禁保护措施,发展毛竹产业,每年为新造林提供100—150元/亩补助。全县森林蓄积量由此达500多万方,森林覆盖率达到75.1%。一手抓净化水质。县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2亿元,拆除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内27864只网箱,对所有客班渡船、农户自用船进行升级改造,处置船只500余只,拆除周边居民直排式厕所、猪圈等排污口400多处,对居住在坝上渔场的100多户居民实行整体拆迁、易地安置。
“‘斧斤以时入山林\’,今天保护好这方山水需要大量投入,县里财政压力也很大,老百姓也有不同看法,但我们认为这是发扬新时代的‘龙江颂精神\’,这个投入值!”县委书记陈俊说。2012年,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水质均保持在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境内主要河流及湖泊水质优良率达100%。
编织生活绿网打造宜居家园
近几年,霍山县结合县情,下大气力建立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系统,着力改善群众的居住和生态环境。
污水处理上,采取分散加集中的处理模式。在县城,建成日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在农村,对人口分散的村庄,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对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乡镇所在地,采用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上,较早建立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县乡处理”的模式。在县城,建成占地100多亩、总容量14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150—300吨,覆盖城区12万人;在农村,农户生活垃圾也由村组收集、运送至垃圾中转站,然后送到乡镇填埋场、焚烧站统一处理。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和改灶,兴建沼气、太阳能和污水处理池,整治村庄环境,使农村的居住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形成“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景观。 “经过整治,村里环境变美了,住着舒心了! ”霍山县与儿街镇居民俞宗云深有体会地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国家级生态村——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村,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门前果树成阴,屋后豆腐飘香”。这个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家家建有沼气池、安了太阳能,村里还有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生态家园管理员。护城河边,白鹭翻飞,牛羊成群,河水能直接用于灌溉。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系列工程的推进,带动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霍山县环保局局长万家胜介绍,全县1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125个村中有104个村被命名为省生态示范村,8000个农户被授予生态示范户。
构建长效机制夯实绿色根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霍山县注重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体系,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六个专项小组,各乡镇部门也相应成立机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县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的立体工作网络。
霍山县财政并不富裕,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却大敞“钱袋子”。县财政设立农村环保、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将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美好乡村建设等资金有效整合,全县生态环保方面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
“用好考核指挥棒,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万家胜认为。早在2002年,霍山县就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体系,与经济建设同等考核,并把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未完成环保和生态建设任务的单位和干部进行处罚,对破坏生态的单位与个人进行问责。
2000年起,生态文明知识就走进了霍山干部培训和中小学课堂。县里还编辑生态文明知识读本,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如今,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霍山人的心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 李浩) 4月17日至18日,省关工委组织省辖市和部分省直系统、高等院校关工委主任在霍山县召开省辖市关工委主任研讨班,学习研讨中央和省委颁发的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