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全国道德模范朱恒银 不忘初心为国家找大矿找富矿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这些都和我们的钻探息息相关。”从地表到地心,40多年来,朱恒银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钻头触及的深度已经成为行业的高度。身为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的他,本月初又多了一个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这位大国工匠依然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他说,地质事业需要年轻人接班,工匠精神也需要代代传承。
A
找矿是探索,发现有矿就感到兴奋
“我们搞地质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找矿,把岩芯从地底取出来,看它有没有矿床,矿含量怎么样,能不能开采,有没有价值。”1976年,怀揣报效祖国梦想的朱恒银到地质队当了一名钻探工人。“那个时候才20岁,通过招工来到矿区,看到矿区一片荒凉。”回忆起40多年前的情景,朱恒银仍念念不忘一个地质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找大矿、找富矿。
搞地质工作比较辛苦,整天跑野外,翻山越岭,而钻探又是最辛苦的工种。朱恒银说,当时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是收破烂的,仔细看,原来是搞钻探的。这就是我们钻探人的真实写照。”钻机一开动,24小时不能停,钻探工人三班倒,工作环境又是野外,可想而知多么辛苦。
虽然辛苦,朱恒银却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找矿是一种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探索也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朱恒银说,他喜欢并享受探索的过程,“钻头钻下去以后,把岩芯拿上来进行化验,看岩芯里面到底有没有矿和开采价值,这些都是通过钻探的手段把岩芯取出来以后才能确定。”
从“六五”计划开始,朱恒银先后参加和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分支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成果,攻克陡矿体等无法勘探矿体系列难题,让10万吨储量的滁州琅琊山铜矿惊现于世,矿山开采寿命延长30年,8000名工人因此保住饭碗,还探明霍邱李楼铁矿、铜陵冬瓜山铜矿等特大型矿区。
“每次取得矿心发现有矿就感到非常兴奋,这可以解决很多工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感到非常激动。”他说。
B
创新是勇气,离地下宝藏更近一步
朱恒银说,资源是国家建设的保障,钻探人员则是先头部队。“就算我们暂时不开采,把资源找出来,就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足迹遍布全国的朱恒银表示,安徽是矿藏储量比较大的省份,金属矿很多,包括铜矿、钼矿、铁矿等。此外,两淮地区煤矿等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现在国家号召向深部进军,因为浅部勘探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还有就是往边远地区勘探。另外还有新型能源、地热等,这些都是我们目前进攻的方向。”
“上天不易,入地更难。”朱恒银说,我国的钻探水平在十多年前的找矿深度在1000米左右,受技术所限,铁矿石需大量进口,价格受制于外国。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朱恒银凭借对钻探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带着一股犟劲领衔攻关深部钻探项目,最终一举突破探矿瓶颈,将地质钻探深度推进至3000米,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对这一行稍微熟悉一点的人都知道,数据的突破背后往往是技术的创新。朱恒银说,钻头每往下100米温度就会上升3℃。“这样的话,对设备还有仪器都有一定的要求。过去用的是合金,效率非常低,现在用人造金刚石钻头、合金钻杆,设备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比以前好多了。”朱恒银说。
除了材料和设备的创新,施工工艺方面也需要探索。因为有的地质结构很复杂,钻孔以后坍塌了,就会把钻杆抱死;几千米的钻孔掉一个石块下去,就会把钻头卡住。“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位的,不然钻孔是打不下去的。”朱恒银解释。
C
服务是职责,“地质神兵”甘于奉献
这些年,除了在找矿方面不断探索,朱恒银和他的团队在社会服务方面也不断努力着。大楼的基础勘探、大坝的位移转测、地面沉降以及泥石流的治理等,都纳入到他们的工作范围。
2003年7月,上海地铁四号线突发地面塌陷事故,外滩两座大楼倾斜,黄浦江堤坝和一幢20层高的大厦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上海有关方面想到了安徽“地质神兵”朱恒银。“经过七天七夜的紧张施工,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此外,他还参加完成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原理与施工技术科研项目,有效控制了上海市地面沉降,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铁路、东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野外作业危险常在,可是国家需要就是义不容辞。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启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国家专项,在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实施5口科学群钻,其中3号孔是最重要的大口径主孔之一,且要钻穿汶川特大地震主断裂带。
“那时候大地震刚结束,余震不断,在断裂带打孔的风险很大。”朱恒银回忆,山上没信号,路也修不通,都是靠人工把设备抬进去。有一天晚上钻探打孔,他们就住在一个堰塞湖的下面。当时也想到万一堰塞湖破了,应该有逃生预案。结果预案确实派上了用场,堰塞湖被冲破一个口子,工人得以山上躲避。
D
荣誉是动力,为国家找大矿找富矿
朱恒银的团队现有40余人,其中不少是年轻人,这让他很欣慰。毕竟,地质事业需要年轻人接班,工匠精神也需要代代传承。“现在条件是好了一点,不再像个要饭的,但总归还是在野外工作。”朱恒银喜欢跟年轻人谈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在地质钻探领域工作了44年,朱恒银高兴地看到钻探在多个国家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这都和钻探息息相关。”朱恒银说,“上天”到月球上取月壤,要用到先进的钻探技术;“入地”去探测地球奥秘,比如找矿等都要钻探;“下海”到海中找石油、水合物、天然气,都需要钻探。朱恒银还提到钻探技术向两极的挺进:“南极的冰冻层很厚,要把冰层钻穿,看看南极地下的演变,以及冰川的活动情况,这个也要通过钻探,把两极的冰芯拿出来进行检测。”在他看来,这些都需要一代代钻探人的攻坚克难,不断深入。
前不久,朱恒银接到通知,得知他将作为特邀代表去北京进行国庆观礼。“这对我的一生来说是一个崇高的荣誉,我也感到非常荣幸。”荣誉是前进的动力。目前,朱恒银和他的团队还在根据国家需要去寻找一些特殊的矿床,致力为国家找大矿、找富矿。
“我们也在不断向地球深部进军,研发的5000米钻机目前已经下线,自动化、信息化都相对比较高。”朱恒银说,他们计划把该型钻机拉到新疆克拉玛依去进行地下勘探,为国家勘探出更多宝贵资源。
万新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袁中锋检察文化是推动检察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检察院秉持打造文化检察、智慧...
霍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