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霍邱大家台静农

安徽商报 2016-02-28 02:02 大字

台静农,安徽霍邱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192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1925年春结识鲁迅,参与组织未名社。 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

抗战期间,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和白沙女子师范学院。 1946年赴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主编的《台静农全集》近日由海燕出版社出版。 《台静农全集》共11种(13册),由“生生书房”编辑设计,采用小布面精装。据出版方介绍,除书画作品外,全集收录目前所能见到的台先生的所有作品:《地之子》《建塔者》《龙坡杂文》《白沙草 龙坡草》《静农论文集(上、下)》《中国文学史(上、下)》《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台静农遗稿辑存》《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年谱简编》。

《龙坡杂文》:思也清洁,文也干净

·路来森·

《龙坡杂文》,是台静农先生一生唯一的一本自编散文集,时间跨度大,贯其一生;涵盖面广,博杂识通。全书收集文章35篇,另有“集外”文9篇。览其所记,大致可分为三类:论文谈艺、怀旧忆往、序跋书评。

“论文”文章,大多写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先生博学鸿通,此类文章,往往资料运用左右逢源,丰富而翔实;以小见大,即物即事论史,思想见解,深刻而独到。《书〈宋人画南唐耿先生炼雪图〉之所见》,通过对一幅画的分析,解读了史上“女冠”对时代,乃至于对朝政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无辜“女冠”的同情。《〈夜宴图〉与韩熙载》一文,作者在阐述过程中,不仅运用了大量的资料,而且还将画面情景,与五代词相互印证,进而透视当时的世风世俗。作者更将对《夜宴图》的分析,放进历史的背景下,揭示了韩熙载“自污”的真正原因:并非是逃避后主任命他为宰相,而是因为“后主即位,颇疑北人,鸩死者多,而熙载且惧”。

台静农先生,早年追随鲁迅,1946年,无意间到台湾执教,49年后,被迫滞留台湾。董桥,曾在一文中谈及台湾六七十年代的政治环境:“那确然是疑弓疑蛇的岁月,蒋先生干咳一声,全台湾吃川贝枇杷露。”早年,同样是追随过鲁迅的许寿裳先生,无端被害,至今仍是疑案。由此,也就看出当时台静农先生生存环境之艰难了。所以,书写此类文章,对于台静农先生来说,盖有所寄寓焉。

台静农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擅篆刻、绘画;又喜收藏,广交游。因之,他书艺经验丰富,且见多识广。故其“谈艺”文,不仅写得精到内行,而且摇曳生姿、顾盼生辉。他对一个人书艺的评价,一般不是就人论人,或者就“艺”论艺;而是常常评“德”论“艺”,既评艺品,又评人品。更多的时候,则是把一个人的书艺水平,放在艺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评价,以强化评价的深度、力度。例如,他评价谢次鹏的画竹是“简劲而凝重,韵高而格奇”,又说:“所画不过一竿两竿,既不成林,亦不见根,而此君风致,宛然纸上。”

忆事,更怀人。所忆之事,多为亲见亲历,实笔写来,不夸饰,不张扬,尽显历史本真,很多具有史料价值。如,对“文物维护会”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在战乱年代,对维护国家文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更看到了这些文化人的文化使命感。“圆台印社”的回忆,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化人具有的文化情趣。台先生所怀之人,大多为移居台湾的文化界艺术精英。透过这些回忆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海峡彼岸,那些一度被意识形态所遮蔽的文化人的生命状态。先生娓娓道来,深情藏于隽永语言之中,所怀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彰显着那个时代的印痕。正如评论者所推赞:“思极深而不晦,情极衷而不伤,所记文人学者事,皆关时代运会。”

作为文化前辈,受邀为人作序题跋,自是常事。阅读此类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老派文人的真诚与宽厚,正直与坦率。行文评序,不虚饰,求真意,评其文,更论其人,俱是以诚挚之心待之。最有高度的是,作者在评书的过程中,也常常是将作者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论其书的价值,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例如,台静农先生在《〈陶庵梦忆〉序》一文中,就将作者张岱(张宗子)作了历史性的比较:“大概一个人能将寂寞和繁华看作没两样,才能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刘越石、文文山便是这等人,张宗子又何尝不是这种人?钱谦益、阮大铖享受的生活,张宗子享受过;而张宗子的情操,钱、阮辈却没有。”信哉,此言。

老辈文人,古典文化造诣非凡,这种深厚的文化修养,决定了《龙坡杂文》一书特有的典雅、简净而又隽永、深醇的语言风格。典雅简净的语言表述中,表达的是真挚丰沛的思想感情,宛如陈年佳酿,品之醇正而味永。恰如论者所誉:“谈史说艺,怀人忆事,喜怨穿肠,直抒胸臆,不着闲墨,思也清洁,文也干净,一派纯粹。”

《台静农全集》出版说明

黄乔生

台静农(1902~1990),字伯简,笔名青曲、孔嘉等,晚号龙坡叟,安徽霍邱人。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与鲁迅等发起成立文学团体未名社,编辑出版《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丛书,出版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鲁迅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选录台静农作品达四篇之多,更在序言中称赞台静农“贡献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台静农编辑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中国最早的鲁迅研究专著之一。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日战争爆发,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和白沙女子师范学院。 1946年赴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二十余年,弟子甚众。

台静农著作版本虽多,但皆为单行,略无统系,又因为大陆、台湾暌隔多年,台先生一些著作不为大陆读者所知,其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2012年,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了“无穷天地无穷感——台静农书法精品展”暨纪念台静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会后我们即策划编辑台静农作品全集和书画集,得到台先生亲属以及台湾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香港香江博物馆等机构的大力协助。

《台静农全集》共11种(13册)。除书画作品外,收录目前所能见到的台先生的所有作品:《地之子》《建塔者》《龙坡杂文》《白沙草 龙坡草》《静农论文集(上、下) 》《中国文学史(上、下)》《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台静农遗稿辑存》《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年谱简编》。

《地之子》《建塔者》《龙坡杂文》《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静农论文集》为台先生亲自编定。《中国文学史》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讲义,为台先生后半生心血所聚,经其弟子编辑整理而成。两本诗集加上未编集的诗列为一卷。未收入自编集的文章编为《台静农遗稿辑存》。

台先生书信所存不多,且从未编集,此次在台先生亲属努力下,得到台先生给家乡亲属的信札多通;我们将一些他人寄台先生书信编入,称之为“往来书信”,虽然有些书信并没有构成来往,但借此可以了解台先生的交游和志趣。最后,编者参考了多种资料,编成《台静农年谱简编》。

全集的主要编撰人员为黄乔生、姬学友、刘思源、许礼平、徐鼎铭等。台湾大学中文系何寄澎、柯庆明、许铭全诸位先生整理《中国文学史》厥功甚伟,值得铭记。海燕出版社重视学术文化积累,精心组织,细致核校,使全集得以顺利出版。

台静农著作出版时间跨度大(有些作品为20世纪早期白话文),加之台湾和大陆出版规范的差异,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遇到大量文字用法不统一的问题,如“做”和“作”,“好象”和“好像”,“的”和“地”,“那”和“哪”,“崛强”和“倔强”,“迷漫”和“弥漫”,“消毁”和“销毁”等等。为了尊重文本的历史性,在不损害文意的前提下,本集尽量保存较早版本的原貌。

新闻推荐

不负刑责 须强制医疗

本报讯  3月11日,由霍邱县检察院申请的该县首例强制医疗案依法公开审理,县法院决定对被申请人王某予以强制医疗。王某系一流浪女,去年8...

霍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霍邱大家台静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