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旅游+”模式做成产业,做足特色院东头镇:全域旅游“+”出新动能
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省中小企业局指导的“走进特色产业镇”活动在沂水县院东头镇正式启动。凭借优势旅游资源,该镇抢抓全面休闲时代到来的风口,通过高端规划、精准定位、品牌建设,实施“全域旅游”,从一个贫困革命老区的山沟沟一举蜕变成为一个特色旅游强镇,并探索出旅游+扶贫、旅游+电商、旅游+特色村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为全省的特色产业镇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本报记者马绍栋
小镇手握7家A级景区
抢食休闲旅游红利
在成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之前,除了是“红嫂”祖秀莲故乡,院东头镇跟八百里沂蒙山区的诸多山沟、崮峪并没有太多区别,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然而随着国内旅游需求进入全面释放期,过去不被视为旅游资源的原始自然生态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却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独特乡村旅游资源。院东头镇也抢抓此风口,借势异军突起。
“我们全镇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顶层设计,以风情小镇、特色景区为龙头组团发展,以峙密河为轴实现带状发展,以四条慢游绿道为连接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院东头镇党委书记朱丽霞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很容易陷入散、乱、差的开发困境,因此政府从全域统筹的角度出发,以“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为理念,规划时注重体现民俗元素和乡村特色。
如今驱车行驶在该镇,沿途几乎处处风景,静水流深的峙密河穿镇而过,镇区都是沂蒙山区上世纪初统一的建筑风格,连路灯都设计成深井取水的木桶状。为彰显沂蒙风情的“全域慢游”特色,政府新修旅游道路165公里。
在此基础上,院东头镇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连续打造出地下大峡谷、地下荧光湖、沂蒙山酒文化园等一批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爆款级”旅游景区,而且各具特色,错位发展。
朱丽霞表示,院东头镇目前拥有国家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2处,是全省A级景区最多的乡镇。2015年,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景区收入4.95亿元,以旅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已经占财政收入的1/3强。
旅游+就业
贫困户转行当工人
风光再优美,毕竟是贫困山区,不能让贫困户们守着世外桃源般的山山水水还过穷日子。院东头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带动效应,将镇域经济下移覆盖到村域经济,探索出一条“旅游+扶贫”的新模式。
走进院东头镇的四门洞村,宽敞整洁的街巷,古色古香的石墙石屋石路,老沂蒙山村特色的院落建筑,置身其中,你会感受到“最美乡村”绝非是一句空话。
在一处挂着“沂蒙人家”旅游门牌的农家院,喝沂蒙山酒,品蒙山龙雾茶,农家炒鸡、沂蒙山蝎、松菇等成为特色招牌。院主徐养民介绍说,一到周末房间非常火爆,忙的时候还要雇人来干,算下来一年比原来增收3万元以上。
让贫困户们高兴的还有村里独特的扶贫模式。通过争取整合国家级、省级旅游扶贫资金,镇里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把扶贫资金需量化到贫困户身上的部分均分到户作为合作社股金,用于旅游开发,收益定期分红。“这样一来,上级扶贫资金成为股金,房屋、土地、树木等资源变为资本,贫困户成为股民。”院东头镇镇长王林墩介绍。
同时,院东头镇还探索出“旅游+就业”模式,让贫困户转产当工人。地下大峡谷等旅游企业共吸纳贫困户150余人,月均工资800-1500元。旅游企业通过设立脱贫致富岗、临时用工、间接为景区提供农副产品等多种方式,可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600-7500元左右。
朱丽霞表示,以旅游产业为支撑,全镇探索出“资源资金入股+企社运营项目+精准分红到户”的脱贫路子,创造了“旅游+就业”、“旅游+特色村”、“旅游+电商”、“旅游+园区”等多种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切实尝到了旅游致富的甜头。
新闻推荐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年轻人,从维修摩托车干起,却在食品行业里闯出了“诗和远方”的世界,带动周边多名群众就业致富,书写出绚丽的人生。他就是位于沂水县沂城街道的米老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