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里无小事,村支书主播23年
“家里有小孩的,一定要看好孩子,不要让他们一个人下河。”7月5日,暑假第一天,沂水县沂城街道武家洼村的大喇叭一大早就响了起来。
设立在村口、墙头的“大喇叭”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上世纪50至80年代,村村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喇叭,只是后来渐渐消失了。沂水县沂城街道武家洼村的“大喇叭”也消失过,只是从1993年重新响了起来,而且一响就响了23年。
办起这个“广播电台”的人名叫武传忠。1993年,武传忠第一年当村支书,他发现,全村3600多口人,要下个通知开个会,都要骑车全村跑半天,真是“找个群众走断腿,下个通知讲破嘴”。再者,村里有些事,摆开来光明正大地说了,一点事没有,可就是缺个渠道,结果生出不少不应有的事。后来,他想到了停了10多年的大喇叭,也就是从那年起,村干部当起了村里的“新闻主播”,这一干就是23年。
久违的“大喇叭”重新现身立即得到多数人的喜爱,这缘于大喇叭里说的事,都是接地气儿的。村民胡玉明说,从大喇叭里就听到上级的低保政策、惠农政策和本地的事,这样就用不着守在电视机前了,边干活边听,两不耽误。
现在的农村,留守老人多、儿童多,上网、看微信,他们不会用也不便宜,他们需要“说农民话”的“大喇叭”。武家洼村的广播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谁家主动打扫了街道,谁家门前有垃圾,谁家儿女不孝顺……这些是“大喇叭”里经常说的。每次,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好事是点名道姓说的,受到表扬的心里自然美美的,其他人心里暗暗比着,好好干活、做好事,争取自己上“新闻”。不好的事,喇叭里大多说得“含含糊糊”,大家自然要费上一番心思,说的是谁家,自家有没有这样的事,以后千万要注意。
每次广播“正事”前后,大喇叭里还会放上一段文艺节目,有时是音乐,有时是戏曲。每到戏曲节目播出的时间,就会有一些村民搬出小板凳,围坐在喇叭附近,边听边唱。村民们乐呵呵地说:“年轻人难得回村,老人们听听广播、聊聊村里的新鲜事,就像多了个伴儿。”
“大喇叭”也能管大用。前几年,有位村民生了病,高额医药费就要压垮这个家。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喇叭”发出献爱心的倡议,很快募集到数万元善款,让这位村民渡过难关。
有的播,有的也不播。前几年,村村搞“十星级文明户”评选,1200多户的武家洼村只有几户没有评上星,有人提议,把这事在喇叭里好好说道说道。但思量了几天后,武传忠决定不提这事。“这几户都是小孩在外面干了不好的事,政府也处理了他们,如果再拿这事在大喇叭里说,就是在全村面前羞臊他们全家,弄不好会起反作用,不如私下说说管用。”
除了宣讲政策,说说家长里短,“大喇叭”还成了村务公开的平台。去年村里整修村路,武传忠就把这事在大喇叭里讲了,有愿意干的都可以来报名。经过公开竞标,一位村民以每平方米42元的价格中标。“有事大喇叭一播,让大家都知道,干群之间少了不少猜忌。”武传忠说。
武家洼的大喇叭共有11个,不仅本村人,连邻村都能听得见。2012年,村里22亩林地到期需要重新发包,村里又将这事在喇叭里说了,让人没想到的是,来竞标的竟然有三四个外村人。他们说,是住在邻村的亲戚从大喇叭里听说了竞标的事,告诉的他们。最终,林地以22万元的价格被一外村人竞走,村集体比原来一年多收入3万元。
现在在武家洼村,无论是修桥铺路,还是开沟挖渠,大事小情都要在大喇叭里说一说。“每个项目政府投入多少,社会资助多少,项目开支多少,开支在哪些方面,当干部的不能糊涂,同时也要把细账算给大家伙听。”武传忠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江昊鹏在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就算到了深夜,群众也可在家轻点键盘,通过网上留言、网上即时交流等形式,咨询办理相关事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高庄镇创新服务群众方式,以打造“24...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