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楼糖瓜———文化传承与农民增收双丰收
本报记者 孔浩
1月16日这天是农历的小年,按照习俗,市民都要祭灶,说起祭灶,不得不提到糖瓜。当记者来到农高区杨庄镇陈西村,满街弥漫着糖瓜沁人心脾的香味。走进著名的“糖瓜一条街”,人人喜笑颜开。
“今年的糖瓜特别好卖,从腊月初开始,一边生产一边卖,到今天上午,所有的糖瓜全部卖光了!20多天每人赚到五六千块。”村民陈佃起高兴地告诉记者。陈老汉招呼记者进店坐下,为记者拿出一个糖瓜,“尝尝,自家产的,又干净又好吃。”
年逾花甲的陈老汉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就跟随父亲陈万增学做糖瓜。“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俺父亲18岁就跟着祖父学这门手艺了。听杨庄镇文化站的同志说,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门传统手工技艺,2009年,杨庄镇文化站站长高淑伟联合陈西村糖瓜生产户,将“陈楼糖瓜”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学这门手艺,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不利。”高淑伟忧心地说,“为此,咱杨庄镇文化站成立了‘陈楼糖瓜协会\’,并定期举办培训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令高淑伟欣喜的是,通过大力宣传,特别是“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学习糖瓜制作手艺,如今,陈楼糖瓜协会已经发展会员150名。
“文化传承必须和农民增收挂上钩,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高淑伟告诉记者,“陈楼糖瓜”的品牌已经越叫越响,产品更是供不应求,糖瓜生产户自腊月开始生产,直到小年这天停产,短短的20多天,每个作坊能生产糖瓜300吨,平均每户人均增收5000多元。如今,生产糖瓜的作坊已由去年的4家增加至今年的10家。
说到未来的产业规划,高淑伟表示,要将文化传承与农民增收充分结合起来,“去年8月,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楼糖瓜生产基地\’的申请已报至省有关部门,一定要把‘陈楼糖瓜\’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小气”男园长和他的20名“女兵”——— 走近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本报记者 吴骞 通讯员 张澍文 吴云去年,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幼儿园的化粪池坏了,影响了孩子在园的正常生活。园长陈宪群听说找人疏通要花好几百块钱,“小气”的他马上回绝了。他挽起袖子,换上“工作...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