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科技创新秸秆变身“香饽饽”□本报记者 李萍通讯员 李霞霞 韩海英
“现在麦收真是轻松多了,一亩地花70元到100元,麦子就收好了,秸秆还能卖20多元。”村民郑科举站在田边说。他的五亩地收完后,一辆大型圆捆机随后将秸秆打捆,再用卡车运到该镇设立的秸秆存储点。
“我们流转了50亩地建立秸秆存储点,可存储秸秆1.5万多吨,目前已收购6000多吨。这些秸秆将运往河东润泽农业和沂南稼禾农业,用于蘑菇种植或者做造纸原料。”贝金海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宋治国,在李官镇政府的支持下流转土地,建设秸秆收储点,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受益、政府放心的三方共赢。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不断推广,从“谁都烧”到“不敢烧”再到“不愿烧”,农民对秸秆的态度正在不断转变。“现在都不烧了,还能卖钱,还能换化肥,现在秸秆是宝贝。”在兰山区白沙埠镇临沂新亿兴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村民王永利刚用自己地里的秸秆换了袋秸秆有机肥。公司总经理郑方东表示,今年新上了生产线,预计可消化1.5万吨秸秆。秸秆可以按每公斤1角的价格收购,也可以就地换取肥料。现在,来这里处理秸秆的村民每天都排起长队。
按照“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堵疏结合、以用促禁”的原则,兰山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步伐。“今年我们的农机合作社在联合收割机上统一安装了智能检测设备,纳入农机局智能检测系统,统一监控管理,根据监测数据统一发放作业补贴。”兰山区农机局工作人员表示,为建立秸秆收运体系,兰山区政府加大了捡拾压捆机(简称打捆机)补助力度,农机手还享受每亩30元的打捆作业补贴。全区统一标准,在各镇建立了秸秆储运点,经验收合格后区财政补贴15万元,一系列的“组合拳”加快了秸秆综合利用步伐。
理念一变天地宽。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秸秆利用渠道的不断拓宽,兰山区秸秆禁烧工作非常顺畅。眼下,田间的麦收已接近尾声。该区蹚出的环保新路子,让秸秆这个“老大难”变身“香饽饽”,既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6月6日讯(记者周广聪)还记得本报去年报道的无手考生刘洁吗?选择复读的她,今年将再一次走进高考考场。6日,沂南县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称,刘洁今年继续在指定的特殊考场考试,考试科目在规定考试总时长的...
沂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