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详解图腾往事 从神坛走入 民间的蛇
点击查看原图曾经的蛇,被上古先民们当做一种神圣的图腾进行崇拜。究其原因,或许源于人们对于蛇的敬畏。而随着人们知识的不断增加,蛇也逐渐的走下了“神坛”。但是在民间,人们对于蛇依然尊崇有加。
A.
蛇,曾经的图腾
壁画中的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
1954年春,临沂市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的汉墓挖掘现场,考古队员们开始尝试着进入一座汉墓,这座在当地被称为“将军冢”的汉墓,事后被证实为东汉早期阳都侯和不其侯伏湛的陵墓,作为唯一一个被汉光武帝两次封侯的人物,伏湛曾是东汉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不过在这次挖掘过程中,最吸引考古学家们的并非是伏湛,而是在古墓中发现的一幅“三人合抱”的壁画:其中左边一人手持“规”,右边一人则高举“矩”,中间一人则位于二人之间。更为重要的是,左右持规矩的二人,皆为人首蛇身。后经考古学者们研究发现,左侧持规者,当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的造人者女娲,而右侧持矩者,则是创造八卦的伏羲,夹在二人之中的,则是教会人们使用火的燧人氏。“这幅壁画其实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就是在上古时代,人们所崇敬的两个神,都是人首蛇身的。那么为什么女娲与伏羲都会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呢?其实这恰恰证明了早期上古先民对于蛇的一种崇拜,甚至将之当做一种图腾。”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的李浩副教授这样解释。作为民俗学专家,李浩曾对蛇图腾进行过考证,他发现在早期的文献记载中,人们对于蛇充满了既敬且畏的心态。“在早期人类探索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的知识匮乏,因此他们很容易对一些对其有帮助的事物产生崇拜。”例如早期人们曾将一些食草性动物当做自己的图腾:“在欧洲,曾发现过一批距今约4万年的岩画,其中多是以牛、马、鹿为主。”李浩随后发现,随着人类的知识不断的增加,其崇拜的图腾也开始产生变化:“后来人们把一些‘能力型\’动物当做崇拜的图腾,比如说熊罴、虎豹、飞鸟、蛇等等。”
在李浩看来,不管是女娲还是伏羲,其实恰恰是当时部落图腾的一种表现形式:“人首蛇身的这种生物当然不存在,而之所以古人会创造这样的形象出来,主要源于对蛇的图腾崇拜。”据史学家们考证,所谓的女娲和伏羲,其实都是以蛇为图腾的部族首领,而这样的部族在历史记载中还有很多,例如《列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此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可以吞食大象的巴蛇、曾协助大禹治水的九头蛇想留,可以导致大旱的双头蛇“肥遗”……“其实这些东西,都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于蛇的一种崇拜。”李浩告诉记者说。
B.
曾经,我们龙蛇不分
刘邦斩蛇传说,佐证蛇崇拜的下降
在中国各地的民俗传说中,蛇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人们往往会把属蛇的人称为“属小龙”,蛇蜕下的皮则被称为龙衣,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在一些文献记载中则被称为“人首龙身”。对此,李浩认为这主要要从早期人们对于蛇和龙的关系谈起。
“其实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龙,就是以蛇为主体,然后由古人们加以想象制造出来的一种动物。”李浩的说法,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出土文物找到佐证:山西省曲沃晋侯墓出土的西周玉龙,呈“C”字形,玉微红,头有钩形角,曲纹较多,但是却无爪;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的西周玉龙,呈环形衔尾状,色碧绿,有明显的角,上半身有类似腿的纹饰,但是并不明朗;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出土的战国玉龙,则是呈“S”形,色微红,呈现出张牙舞爪状,但四爪周围皆是云纹饰,考古学家们很难分清这些云纹到底是龙爪还是祥云。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人们往往把龙蛇混在一起,民间甚至有大蛇起蛟的说法(即大蛇活到一定年份,可以通过躲避上天的天雷考验而化蛇飞天)。
但是从秦汉时期开始,蛇与龙的崇拜就开始出现了一种“逆转”,蛇慢慢的走下神坛,被龙所取代。“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蛇依然有着其特有的‘神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记》中找到证据。”
李浩所说的证据,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在这篇文章中,太史公对于“刘邦醉酒斩白蛇”有一段颇为精彩的描写:“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在李浩看来,这一段传说,其实恰恰反映了当时“蛇崇拜”在民间的下降:“首先,在写刘邦出生时,司马迁称其为龙子,随后又谈及其斩白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民间对于‘龙\’的崇拜在不断的上升,而对‘蛇\’的崇拜在下降,但是蛇依然是有神性的,其所斩杀的白蛇,也是一种不凡的权威。”
不仅如此,蛇与龙在远古时期还有着极其类似的神力,往往被人们将之与水旱联系在一起,“其实如果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推理,可能这种联系来自于蛇的习性。”李浩表示,蛇的生活习惯往往会逐水而居,有时甚至有着能够感知地下水位变化的能力,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极其神奇的,因此人们将蛇与水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C.
回归民间,神性依旧
蛇蜕被人认作是长寿的象征
在李浩看来,从秦汉以后,蛇从神逐渐的走向了民间:“最初远古时代,人们将蛇当做一种图腾,一种宗教信仰,到了秦汉时期,蛇的地位逐渐的被龙所取代,蛇也逐渐的回到了民间,但是在某些地区的传说中,蛇依然被人为的赋予了一些‘神性\’。”
一个显见的例子是,在民间,龟蛇往往代表着长寿,而这也与二者固有的特性是分不开的:“龟我们就不必说了,其长寿是人们都知道的,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蛇也是长寿的象征。”那么人们为何会认为蛇也象征着长寿呢?李浩认为,这主要源自于蛇的蜕皮:“在那个知识不甚发达的时代,当人们见到蛇蜕皮后依然行动自如时,肯定会感到恐惧和敬畏,因此他们会认为,蛇是杀不死的,也是具有长寿能力的,因此大家会把蛇与龟当做长寿的象征来看待。”
此外据李浩介绍,在民间有着五大仙家的说法,即狐狸、刺猬、黄鼬(黄鼠狼)、老鼠和蛇,《中华竹枝词》中甚至有:“供奉仙龛五大家,无非狐鼠猥鼬蛇。只因搬运多灵异,建庙惟崇三太爷”的记载。
与如今人们将蛇看做是邪恶的象征所不同的是,在古时候,人们往往会把蛇当做吉祥的一种象征:“比如说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据李浩解释,这段话其实是指当时人们解梦:“在古代人们认为,怀孕的女人如果梦到熊罴一类的动物,会生儿子,而如果梦到虺蛇一类的动物,则是生女儿的征兆。”
虽然逐渐的进入了民间,但是蛇在中国的民间依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与魅力,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如今有许多与蛇有关的民俗和传说。
D.
南方人更敬畏蛇
气候原因,南方多蛇且毒蛇较多
如果盘点一下中国的民俗,我们或许会发现,很多习俗与蛇有着莫大的干系:在山西陕西一带,有制作“蛇婆婆”的习俗(即以发酵的白面盘成蛇状蒸制);在河南开封一带,有钉面蛇的习俗;在江南水乡,人们更是把蛇称为苍龙、蛮家、大仙;而在江苏宜兴,每逢元宵、二月二、清明、七月十七、中秋、冬至、除夕等节日,都要祭祀家蛇……此外,民间与蛇有关的传说也颇多,而最为知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女蛇和神话故事《白蛇传》了。
对此,李浩曾和他的学生们进行过详细的考证,并且发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龙大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而在西方,龙多是代表着邪恶。但是对于蛇,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对它的形象都比较复杂,既有传说认为其是邪恶的,也有神话认为其是善良的。”而经过李浩对比这些神话传说后发现:“南方人对蛇更加的敬畏,因此有些南方的民间传说中,蛇往往是邪恶的;而北方人对蛇没有过多的敬畏,因此北方传说中蛇的角色往往会比较善良一点。”
而这种差别,主要源自于蛇的分布。
在李浩看来,北方地区的蛇数量分布要明显比南方少,而且鲜有毒蛇:“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蛇,都是无毒蛇,因此古时候的北方人,并没有受到蛇过多的威胁,大家对于蛇的敬畏反而就少了。”恰恰相反的是,在南方湿热环境的影响下,毒蛇较多,对于人的伤害也较大,因此南方人对于蛇的敬畏更多一些:“很多与蛇有关的神话传说,大多是来自南方,比如说美女蛇,比如说白娘子,比如说忠义蛇等等,但是在北方,与蛇有关的传说就少了很多,即使有也大多是从南方传过来的。”
蛇的典故
山虎泽蛇
解:山中遇虎,下泽见蛇。
齐景公喜好巡山打猎。一天回来后召见晏子,问道:“今天我出去打猎的时候,上山就看见虎,下泽就看见蛇,大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吉利的兆头吧?”晏子回答道:“国家有三种不吉祥的事:有贤能人而您不知道;您知道了贤能人而不任用他们:用了他们又不信任。大王打猎时上山遇见虎,山是老虎的居处;下泽遇见蛇,泽是蛇的洞穴。到了虎的居处和蛇的洞穴,见到它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谈不上吉祥与否。”齐景公解除了疑虑,受到了教育。
握蛇骑虎
解: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魏孝文帝征讨叛军途中患病,拓跋勰亲侍医药,受尽屈辱和猜忌。孝文帝临终前对太子讲述拓跋勰的忠诚,并托付他辅佐太子。魏宣武帝即位,咸阳王禧等人忌恨拓跋勰,迟迟不放魏孝文帝灵柩进京城。对他讥讽地说:“您实在是劳苦功高,但您的处境也是凶险得很啊。”拓跋勰十分痛恨这些势利小人,回答说:“您比我年长,职位也比我高,所以在凶险面前学会了退缩。我常处于握蛇骑虎的险恶环境中,倒也不觉得多么艰难了。”
新闻推荐
商报消息(记者高倩通讯员张纪丽)用头盔遮挡面部,骑一辆红色电动车,见到独行女子就飞车抢夺……自去年12月份以来...
沂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