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新型农民念活“致富经”
从把“黑土地当作命根子”,到把“土地租赁出去成了甩手掌柜”、从天天“守着自家的二亩责任田转”到早出晚归“出村承包土地从事特色种植”、从“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到“巧攀企业搞起订单养殖、种植”……如今的郯城县农民,一改传统观念,巧借国家扶持政策,紧盯市场行情,念活了“致富经”。
土地流转催生“甩手农民”
“土地流转就是好,尤其今年秋天新玉米价格跌这么厉害,一斤才卖8毛钱,比往年跌了3毛钱,
种粮食越来越不划算了。”日
前,泉源乡长埠岭村农民李老
汉深有感触地说。
听说村里的土地要流转,
李老汉二话没说,就签了土地流转协议,将自家的8亩地全部流转。李老汉高兴地说:“以后再也不用种地了,每年不但可以轻轻松松拿到8000元钱,还可以腾出时间从事别的项目创收,粮食即使再不值钱,家里的收入只增不减!”如今,随着中央、省市、县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许多有头脑的农民纷纷承包土地做起家庭农场主。土地流转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更多的农民也改变了“土地是命根子”的传统观念,将土地租赁给家庭农场主或者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了“甩手掌柜”。如今,全县已发展各类家庭农场4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00余个,入社成员5.18万户。
就近淘金兴起“走读农民”
日前,泉源乡五湖村农民王强在泉东村蔬菜大棚基地里,一边忙着栽植西红柿苗,一边高兴地说:“没想到,可以在外村租赁到这个扶贫大棚,省去了10多万元的投资,只交了2万元租赁费,真是省心省钱省力。”原来,王老汉在泉东村蔬菜基地租赁了一个冬暖大棚,专门从事西红柿种植,成为出村就近淘金的“走读农民”。
泉源乡创新扶贫模式,把建设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作为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项目区位于该乡长埠岭村和泉东村,总投资670万元,占地面积300亩,共建设温室大棚40个,并配套水电路服务。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只要是泉源乡户籍农民,都可以申请租赁,不收取投资费用,只收取部分租赁费。同时聘请上级技术专家,对租赁户实行“一对一”精准培训和全程技术指导。为解除租赁户的销售难问题,乡里专门成立了汇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和联系销售服务。如今,出村租赁土地从事特色种植或者经营家庭农场,已成为该县农民的新时尚。
多元模式扶持“三无农民”
今年春天,泉源乡泉头村农民张月强在当地农商行的10万元资金扶持下,在尚寺村承包了山地10亩,建设了3个养鸭大棚,每茬放养了5000只合同鸭,40天就可以出笼,一年可以放养9茬,一只合同鸭可以赚到2元多,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以前,许多农民谈起发家致富,都眉头紧皱,连连感叹:想致富,太难,一没资金,二没场地,三没技术。正是因为“三无”,许多农民一直没有脱贫。近年来,该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商行+农户”、“合作社+基地+农商行+农户”、“合作社+农商行+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打破桎梏农民创业的瓶颈,在资金,场地和技术上给足扶持,让“三无农民”脱贫致富不犯愁。张月强谈起自己的致富经历,喜不自禁:“听说我想从事特色养殖,乡里帮我在外村协调了场地,临沂的一家肉鸭加工公司为我提供鸭苗和技术,并回收成鸭,缺资金郯城农商行提供资金扶持,只要办理信用证,20万元以下随时支取,现在发家致富上项目,真是轻松不操心!” 宋永 李学飞 舒继秀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加强运输企业一线安全员管理,郯城县交通运输局运管所联合对全县交通运输企业安全员开展安全培训,全县30余家运输企业12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