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公墓 优服务 设奖补兰山破旧俗更多依靠“内动力”

临沂日报 2017-07-18 10:32 大字

7月12日,兰山区义堂镇小义堂社区纪念堂,古朴的青砖、清新的墙绘显得安静祥和。全村数百个骨灰盒自清明节后集中存放到这里,原先散落田间的大坟头已然不见了踪影。这一举措,不仅彻底改变了坟头侵占耕地的乱象,更加快了重孝守礼的传统文化回归。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丧事铺张浪费、墓穴侵占耕地等现象已成为殡葬改革的首要任务。兰山区作为全市中心城区,解决这一问题更为迫切。以全国“板材之乡”义堂镇为例,建设西部新城以来,该镇成为“寸土寸金”之地,大坟头的安丧方式明显无法持续。

一方面铺张浪费仍然存在,一方面又要节约集约搞建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兰山区在多方考察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建设公益性公墓和丧葬场所、优化红白理事会服务、建立完善奖补政策等移风易俗改革尝试。小义堂社区纪念堂建设恰恰在这一改革时间点上,成为该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领跑者。

小义堂社区纪念堂占地三亩,该村所有的白事都将集中在这里举行。纪念堂内设立不锈钢骨灰存放架,上下开门,门上设置照片存放处、署名处,骨灰架内存放陶瓷骨灰盒。该村现有3000多人口,可一次性解决全村50-70年的骨灰存放问题,不但免费使用,村委还免费提供骨灰盒。在白事上村民除了必要的饭钱开支,基本不需要其他支出,大大节约了村民白事成本。在义堂镇,集吊唁厅、坐席区、骨灰堂于一体的综合性丧葬场成为殡葬改革节约、集约的典型,今年共有5处试点建设,清明节前后开始集中回迁。对5个试点地下骨灰堂,兰山区每处补助90万元,对后期再建的,每处补助50万元。

婚丧嫁娶是村民花钱的大头,多年的老风俗虽饱受诟病,单靠村民之力却难以改变,移风易俗在不少群众中呼声很高。按照“近抓减负、远抓公墓”的思路,兰山区以村为单位建设高标准集约节约公墓,有效破除了资金、土地难题。

除了义堂镇,汪沟镇公益性公墓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在汪沟镇田家庄村,原先散落在耕地里的坟头已集中移到新建的公墓内。“以前一个坟少则五六平方米,多则十几平方米,光迁入的这些墓穴就占地100多亩。现在统一规格为标准化公墓,单穴不超过0.5平方米,双穴不得超过0.8平方米,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社区书记王存海说。

新建的公墓内有草有树,有假山,有专人看护,设立集中焚烧池代替家家户户坟前点火,环境好,档次高,还不花村民一分钱,村民迁入的积极性很高。该墓地可解决王家沟、田家庄村两个村50年的骨灰存放问题,成为全区公益性公墓的“破冰”之作。该镇10个省定贫困村和上报示范村公墓建设完成,两年内实现公墓建设全覆盖。

破旧俗能否成为自觉?在建设公益性公墓之外,兰山区还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公益性惠民殡葬服务体系。在具体操作中,兰山区以村为单位,抓住村支部书记和红白理事会成员两个关键,将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纳入村级班子管理。推选一批德高望重、有威信、有号召力的老党员、老干部率先示范,在关键时刻撑得住场、指挥得动、掌握住全局。目前,兰山区569个村社区实现了红白理事会全覆盖。白事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音响、帐篷等治丧用品统一购置。

为提高服务水平,兰山区编印了《红白理事会法规知识汇编》辅导教材,加强业务培训。村社区通过召开四支队伍会议、广泛征求民意,不断完善理事会章程、分类细化红白事标准流程并上墙公示,严肃工作纪律。对丧事简办干得好的村、社区和户,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

兰山区设立了1100万元专项经费,奖补措施持续到2020年,为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在金雀山街道,殡仪馆从简办丧居民每户可获5000元补助,而生态葬甚至可获得1万元补助。上半年,兰山区共有1310户居民主动从简办丧,需拨付移风易俗区级奖补资金82.7万元;建设骨灰堂5处,实施生态葬4例,绿色节俭之风徐徐兴起。

(臧德三 李霞霞)

新闻推荐

将军沂蒙行系列活动举行

本报7月15日讯(记者焦雅奇实习生李珂欣通讯员王希层)由市沂蒙红色文化促进中心、临沂王羲之研究会、兰山孝文化研究会与金盾影视中心书画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十位将军沂蒙行系列活动,今天在市文化馆...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