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多年来,蒙阴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打造“绿富美”新蒙阴,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由萌动、自发到自信、自觉的升华,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曾一度贫困的蒙阴县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想拔掉“穷根”,必须立足山水,做好生态文章。该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生态优势逐渐显现,截至目前,该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75%的荒山得到绿化,10多万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8%,林木覆盖率达73%。
为了绿水青山,对送上门来的大项目不要,蒙阴县算的是一个长期生态账。今年年初,一位客商带着投资30亿元的的项目主动来到蒙阴,承诺项目上马一年就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4亿元,几乎占到了全县税收的四分之一,然而项目在立项时却没有通过。
蒙阴县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坚决做到“两个凡是”,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源地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引不批不建,凡是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停并转,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近3年来,累计取缔“小散乱污”企业140多家,清理退出化工类企业7家,拒批项目100多个,并且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向所有有害环境的项目说“不”。同时,每年拿出近2亿元用来护山、增绿、治水。
30多年的山区开发,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绿富美”新面貌,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创新绿色循环经济
近年来,蒙阴县积极探索构建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等多条循环链条。“兔—沼—果”循环链条,就是果叶喂兔、兔粪入沼、沼液沼渣还田。全县发展优质果园100万亩,其中蜜桃65万亩,年产量23.5亿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66亿元,居全国桃品牌第一位。长毛兔存栏6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是全国养兔第一大县。“果—菌—肥”循环链条,就是利用百万亩林果每年形成的果树残枝,粉碎后制成菌棒种植香菇,发菇后菌棒制成有机肥,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500亩,年产菌棒1000万棒,80%出口日韩和欧美市场。“农—工—贸”循环链条,就是借助农业产业优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欢乐家食品公司年加工果品25万吨,进入国内水果罐头和果汁饮料生产企业前3强。
依托良好的生态,蒙阴县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构筑“农业新六产”,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全县A级景区达到20家,省级旅游强镇和特色村15个,成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同时,该县以农产品为突破口,以农产品上行为重点,发展网商微商2700余家,年交易额40多亿元。
优化绿色发展空间
蒙阴县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强化多规合一,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去年以来,与中科院合作,启动编制《蒙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国家环科院、省标准化研究院等院所合作,开展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及《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规范》《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9个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了《云蒙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实施方案(2019年-2024年)》《县域水生态文明规划》《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粪污防控等24项规划(方案)的编制和推进工作。高质量编制完成了29个重点村规划,目前这些村庄规划正全面实施落地。
如今的蒙阴,呈现出“村在林中、人在绿中,乡乡文明、村村和谐、家家增收、户户优美”的生态文明景象。
□临报融媒记者 丁立国 通讯员 张圣虎 李军
新闻推荐
南山东泉泸村村民李尚莲家的桃树下,不少桃子成熟了来不及摘直接掉在地上。新时报记者王汗冰摄24日天气酷热,气温接...
蒙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蒙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