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面团揉捏出大千世界

临沂日报 2015-02-05 22:01 大字

小时候,在沂蒙老区的街头巷尾,我们偶尔会遇见捏面人的民间艺人,前面放个箱子,里面是各色熟面、颜料和一些小工具,上面用小竹棍插着一排捏好的各色小面人,孩子们经过总要驻足看上好一阵儿。而一团团带颜色的面在捏面人的手里揉上一揉就变出了孙悟空、猪八戒、胖娃娃等各式各样憨态可掬的面人。那花花绿绿的色彩、夸张生动的造型,往往会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如今,在街头已经很难见到这类工艺品制作艺人

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慕名来到了蒙阴县桃墟

镇东桃墟村一位80后民间面塑艺人公维锋的家

中,听他讲述了他与面塑艺术的故事,也

感受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由 面食滋生的艺术

公维锋说,“小面人”是俗称,文化界的称呼是中国民间面塑艺术。它以面粉、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虽然制作方式比较简单,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据介绍,中国的面塑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最早主要用于传统节日、喜庆、礼仪中,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由于取材多为传统民间故事,所以人物造型比较多。

“面塑材料实际上就是面团,用面粉和糯米粉经和面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型人物、动物等造型。开始是妇人做面食的时候捏来哄小孩子玩的,慢慢发展到出现在嫁娶礼品、馈赠亲友等方面。”公维锋介绍说,面塑艺术经过历代艺人传承创新,发展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偶 然接触爱上这门艺术

今年27岁的公维锋从小就爱好民间工艺,“两三岁的时候他就喜欢看邻家爷爷制作根雕,一看就是小半天。”公维锋的妈妈告诉我们。由于家里条件并不宽裕,初中毕业后,公维锋就到临沂打工。有一次下班后逛夜市,公维锋被一位摆摊的民间老艺人制作的栩栩如生的面塑所吸引,于是主动与老艺人攀谈起来。公维锋被老艺人的面塑手艺所折服,向老艺人表达了想学习捏面塑的愿望。老艺人也想将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于是欣然接受了公维锋的拜师请求。从那天起,每天下午下班后,公维锋总是第一时间来到老艺人的面塑摊上,一边帮老艺人打理摊位,一边虚心向老艺人学习面塑手艺。通过刻苦学习,公维锋逐渐掌握了面塑的制作手艺。后来,工作地点换了好几个,但是那个放着制作面塑工具的木箱子,一直伴随着公维锋。

世 间万物皆能捏

“面塑这手艺,百分之十靠师父指点,剩下的都得靠自己研究揣摩。”公维锋说。学习的时候,没有认真学原料制作的技术,老艺人回家后也联系不上了,这差点打断了公维锋把面人捏下去的梦想。后来公维锋通过反复试验、调配,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逐步积累了经验,终于掌握了原料的理想配方和蒸煮火候。不到两年时间,公维锋就能够熟练制作各种精美的面塑作品,其作品造型生动、神形兼备、色泽华丽、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深受亲朋好友的好评,甚至受到一些老民间艺人的赞誉。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制作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公维锋说,揉和面粉是个力气活儿,由于面粉质量不同,最后的强度韧度好坏全靠手拿捏。

“‘面人\’其实只是个名称。”公维锋说,必须先纠正一下人们对“面人”的看法,“面人”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人物作品,还可以延伸到例如花草、鱼虫等世间万物。

他 希望这门手艺能够发扬光大

在成功和喜悦的背后,随着年龄渐大,公维锋感悟到这项事业的艰辛,辛辛苦苦制作的面塑作品却变不了几个钱,因此公维锋只能一边辛勤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来制作面人。

“面塑作品物理特性相对比较脆弱,即使有独门秘方也不可能经历太长久时间的考验,要想使这项民族工艺的瑰宝世代流传,恐怕只能靠人的传承——— 而不是物的传递。”说起自己的这手捏面人手艺,公维锋坦言。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已经很少见到了,只有在一些民俗展示活动中还偶尔可以看到捏面人师傅的表演。“但愿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能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公维锋说这话时,目光里透着希冀与期待。

文图/公茂栋 李刚 

新闻推荐

舞 狮 欢 腾庆 新 年

?2月3日,蒙阴县常路镇堂阜社区文化大院里锣鼓喧天,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观看。为迎接新年的到来,该社区金皇山艺术团排练了一组舞狮节目,包括《舞狮欢腾庆新年》《羊年舞狮送福到》...

蒙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