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孙荣花,与敬老院老人因饺子结下的缘份

农村大众报 2014-10-15 17:49 大字

重阳节那天,临沭县10个敬老院的297位老人又像往年一样,开了饺子宴。其中最高兴的要属店头镇敬老院的16位老人了,吸引老人们的不是这顿饺子,而是他们又可以见到孙荣花,又可以和孙荣花一起包饺子了。

56岁的孙荣花是临沭县店头镇郇槠村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在镇里开了一家水饺店,从2006年至今,每次逢年过节,孙荣花都会给店头镇敬老院的每位老人送去2斤水饺,到2012年,孙荣花又把送水饺的范围扩大到全县的10个敬老院。用孙荣花自己的话说,自己虽然不属于有钱人,但也不穷,不缺这点水饺。

说起孙荣花与老人的结缘,还要从孙荣花的婆婆说起。1979年孙荣花订婚,但订婚不久,公公就过世了。依照当地习俗,老人去世,晚辈三年内不能结婚,或者在老人去世百天内结婚,但婚事必须一切从简。当时丈夫这边,有一个神经有问题的婆婆,两个未成年的小叔子,一个小姑子,年龄最小的小叔子7岁。丈夫婚后,就得前往江苏邳州接替公公杀猪的工作,孙荣花没有选择退婚,在公公去世百天内,嫁入夫家的大门,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随着年龄的增大,婆婆的病情越来越重,有时甚至打骂孙荣花,但孙荣花没有一句怨言。孙荣花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就是宝。孙荣花一直悉心照料着婆婆。婆婆被村里一些人看做神经病,孙荣花也当仁不让地维护着婆婆。“你对我婆婆不好,就是对我不好,亲娘是娘,婆婆也是娘。”2005年,婆婆去世。“没有孙荣花,老人都很难活这么多年。”面对外人的赞誉,孙荣花倒觉得没有什么。“照顾老人,这不是小一辈的该做的是吗?你上边不做好,下边孩子怎么能学好。”孙荣花说。

2006年,在老家开了一家水饺店的孙荣花经常去附近集市买一些东西,路上恰巧经过店头镇的敬老院,当时,郇槠村有一位孤寡老人住在敬老院,经常坐在门口,老人每次看到孙荣花,都远远地招呼孙荣花歇歇脚,陪她说说话。每次走时,老人都拉着孙荣花的手舍不得让她走。一个小马扎,一位老人,每天独坐在门口,等待孙荣花的经过。来时的期盼,走时的不舍,加上之前照顾婆婆的经历,“看着心里酸。”孙荣花说。自此孙荣花开始琢磨着自己能不能为老人做点什么。

刚开始,孙荣花只是在逢年过节给老人们送些水饺。送的次数多了,发现老人们对吃穿的要求并不高。敬老院的老人都无儿无女,能陪老人们说说话,更能使老人们高兴。

于是孙荣花以后就开始带着面粉,带着饺子馅,领着店里的几个人,去敬老院和老人一起包饺子。“会包的搭把手,不会包的打下手,什么也干不了的围坐在四周,就是让老人帮你搬个凳子,老人都会高兴半天。”孙荣花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老人们就会高兴。

敬老院有些空地,种着一些花生,孙荣花一次去敬老院,60岁的武传献老人回屋赶紧拿出收获的花生,硬要塞给孙荣花吃。“不脏,不脏。”老人的殷勤,让孙荣花既感动又感慨。

因为离得近,孙荣花有空就经常去镇敬老院坐坐。“也不定干多少活,和老人说完话,就感觉心里亮堂。”孙荣花说。

其它的敬老院,虽然饺子能够送到,但孙荣花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老人。孙荣花说,老人老了,精神上的关心远比吃好穿好更让老人高兴,但靠她一个人,远远不能达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孙荣花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只图心安。农村大众报记者苏华宾

新闻推荐

手持合同,5400户农民放心托管出土地

农村大众报临沭讯(记者李伟通讯员张立达徐顺祗)近日,临沭县店头镇措庄社区陈贯树告诉记者,今春自家的4亩麦田浇返青水的时候,他不用再下地,而是由当地的农机合作社负责浇地。目前,在店...

临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