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四季“不断溜”,全国包地赶场种芹菜
李强(右一)正在给客人介绍产品。即便是回乡的一个多月,他也要抽出20天左右做点套菜生意。过去这一年,种植西芹的兰陵农民李强不断向南,从内蒙古推进到山东、再推进到浙江。这一年里,一茬又一茬的西芹从他的三处“飞地农场”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广州市场。从上一处基地收完菜,到下一处基地的蔬菜上市,中间只相隔几天。这几天的时间里,李强和100多名山东工人,像游牧的牧民一样,奔波在从一个菜园往另一个菜园“赶场”的路上。
三大基地连轴转
李强一年的日历是这样的。每年过了正月十六,他就要离家,出发去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在那里,他包了1050亩地,其中480亩地种的是西芹,其余地里种了一些相对好管理的露地菜。西芹5月中旬移栽后,7月底开始收获,一直收到10月初。
紧接着,他要立刻出发,赶往山东滨州。在惠民和阳信,他包了约500亩地,全部种植的是西芹。这批西芹是由当地合作的生产者进行管理,于6月底移栽上。10月3日左右,也就是李强刚从内蒙古赶到滨州,滨州种植的西芹就开始上市了。这一季的西芹,要收获到11月15日左右。
最晚到11月20日,李强和他的队伍在浙江杭州萧山区的基地,就必须要开工了。这里570亩的西芹,由合作的安徽农民种植管理,8月开始移栽,11月20日左右开始收获。这里的西芹,陆续收获到冬至往后,到第二年元旦截止。
如果价格合适,李强继续南下,到广东番禺、珠海一代收购西芹,一直要到腊月廿六七,才能回家。
一元复始,新一年的正月十六,新的迁徙又要开始。
卖而优则种
今年,由于价格、质量等原因,李强没有去广东收菜。1月3日从杭州回到老家后,他还是没闲下来。年根前的20天时间里,他收购兰陵当地的大棚蔬菜,拼装成套菜礼盒,专攻节日礼品市场。一个腊月,他能卖出四五千箱菜。最多的年份,他能卖出一万多箱。
李强是贩菜起家的。41岁的他,从16岁就开始南下贩菜,在广州市场站住了脚。因为常年贩运西芹,他转向上游生产环节,开始包地种菜。“西芹喜欢温差大的气候,10-25度是西芹最适合的生长温度。因此,从2008年开始,我开始在内蒙古包地种西芹。”李强说。在那之前,他已经在那里收了好几年的芹菜。所选择的这些基地,他都和他们有过合作,对当地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些当地的合作伙伴。
中国幅员辽阔,横跨的10个纬度自然、经济条件相差极大。在不同的地方,李强面对着不同的问题。内蒙古气候条件好,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只有100元,但是水浇条件不好。为此,他这些年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代价,投资打井、架线、铺管道。滨州的产量是最高的,基础设施完备,气候适宜,效益也是最好的。而在杭州,由于当地经济发达,每亩地的流转费超过了1700元,有的甚至超过了2000元。而且由于降水多,他得预留足够的水沟防涝,土地的利用率不高。但由于本地农民不种地,都由安徽包地人种植,土地流转、调换相对比较方便。
因地制宜找合作
在外地包这么多地,单靠李强一个人,单靠山东的工人是管不过来的。在不同的地方,他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在所有基地,山东的工人大部分不负责田间生产,只负责从切断到包装运输的加工环节。在田间管理上,三个地方有三种模式。在内蒙古,李强和当地人合伙种,盈利共享,风险也共担,对方挣钱的时候挣得多,赔钱的时候赔得多;在山东,他给当地大户每亩1000元的管理费,当地农民不担风险;在浙江,李强和安徽的水稻种植者合作,由对方负责管理,成本对半分,纯利也对半分成;但是剩余的一季水稻,收益归合作方。
在兰陵县,在全国各地包地的并不少见。“在很多地方,很多兰陵人过去包地,有的一片能有两三千亩。但他们大多是种植大棚菜,一家种几十亩,只在一个地方种。但在好几个地方包这么多地,专门向一个市场供应一种菜,又能达到这么大面积的,除了他,应该没有其他人了。”李强说。据他介绍,以他目前掌握的客户资源,需要3000亩地全年不间断生产。目前的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费县讯(通讯员袁堂娟)费县费城街道办事处某村的王某,6月28日下午骑摩托车载朋友王某某外出时,与刘某某驾驶的货车险些发生刮蹭,三人争执厮打过程中,王某持匕首将刘某某捅伤致死...
兰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