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莒南:“村社共建”趟出强村兴农新路径

临沂日报 2016-06-07 19:38 大字

2012年以来,着眼解决村集体和农民增收难、村级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莒南县探索“村级组织+供销社+合作社”的农村发展新路径。如今该县已在228个农村社区组织实施“村社共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莒南县委书记陈一兵说:“实践证明,实施‘村社共建\’,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

“样本”全省示范,“标准”全国先行。继莒南县“村社共建”工作被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后,日前,山东省供销社村社共建培训基地揭牌暨首期培训班开班仪式又在莒南县举行。这标志着莒南“村社共建”经验开始向全省全国推广。

强村富民 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走进莒南县道口镇西野埠村,映入眼帘的是新房幢幢,道路整洁卫生,文化广场健身器材设施齐全。“过去村集体没什么收入,别说建广场了,修条生产路都会为钱发愁。”谈起村里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汲广许感慨道。

这种变化始自两年前,镇上供销社与村里“村社共建”,通过共建社区服务平台、农民合作社等项目,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6.5万元。其中,野埠岭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大棚蔬菜、红薯种植,并开展红薯深加工,仅此一项村集体就分红收入2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今年50多岁的徐德芳曾是村里的贫困户,通过给合作社加工红薯,一年就能挣6000多元。

莒南县把强村富民作为“村社共建”的首要任务,重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基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产品交易市场五大共建项目,村集体、供销社、合作社、农民共同开展生产经营,做大了村集体经济这块“蛋糕”,打开了农民增收的“致富门”,也增强了供销社的经济实力。目前全县已组织实施“村社共建”项目401个,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700多万元,带动农民年增收1.3亿元。几年来,莒南县供销系统各类经营服务网点增加185个,新增利润300多万元。

回归原点 实现为农服务新提升

在涝坡镇店头社区服务中心,日用品、农资超市,卫生室,便民服务大厅,图书室以及党员电教、农民培训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不用出村便可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便利和服务。

回归为民服务“原点”,“村社共建”成为莒南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破题之作。村级党组织结合供销社服务优势和合作社经营优势,完善了便民服务大厅、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促进了政务服务、党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一体化。

同时,“村社共建”以党建带社建,组建跨区域、行业性“兼合式”党组织,村“两委”、供销社、合作社三方实现人才双向交流,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村社共建”以来,莒南县有47个后进村班子全部实现转化,调整村级班子23个,涉及“两委”干部39人;全县成立了12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党总支和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吸纳1266名党员加入,党员领办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69个。

融合发展 引领农业发展新趋势

又到夏收,洙边镇博丰家庭农场开始紧张忙碌。金黄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村社共建\’替我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农场如今发展到600多亩的规模,还负责周边2000亩的大田托管,产量、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农场主庞立虎说。

在莒南,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像博丰家庭农场这样,借助“村社共建”模式,通过大田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融合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农业资本,建设农产品基地,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资本联合、劳力联合和产品联合,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据统计,“村社共建”以来,该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98家、家庭农场28个、农业专业服务队24个;供销社托管土地面积达到31.7万亩,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3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率达50%以上。 孙烨 陈德溪 

新闻推荐

洙边镇人大助力扶贫攻坚

日前,莒南县洙边镇人大主席团组织该镇部分人大代表视察扶贫开发工作。视察组实地查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情况,听取有关汇报,并针对全镇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不均,脱贫时间节点短、任务重、压力大、问...

莒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