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倾情帮包让贫困乡村变了样

临沂日报 2016-02-25 20:06 大字

□本报记者 焦雅奇

离开繁华都市走进田间地头,扎根基层办实事,服务群众问冷暖。2015年2月,来自省纪委、山东海事局、省地税局、山东检验检疫局的14名省派第一书记,离开省直机关来到莒南县的14个村(社区)开展帮包工作,帮助派驻村抓党建、理思路、引资金、上项目、调结构、促脱贫,带领许多贫困村走上幸福发展之路。

省地税局营业税处副处长姜常春就是14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他到莒南县涝坡镇董家涝坡村任职后,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开展调研。

“我们村是1992年从老村搬过来的,这里依山傍水地方好,那时候大家都很满意。”董家涝坡村村民董宝镇说。他曾经参与了村庄的设计,一排排房屋凝聚了他不少心血,但没有硬化道路带来的不便,渐渐成为他和其他村民的遗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姜常春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为村里硬化了道路、修建了水厕、种植了苗木,把董家涝坡村打造成了莒南县环境整治示范村。2015年10月8日,当道路硬化工程开工鞭炮响起时,董宝镇激动地扔下正在干的农活,跑回家,升起了五星红旗:“村里没有什么钱,要不是第一书记,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上水泥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采访时,姜常春满满的成就感溢于言表:“这座桥是我们帮着修建的;这些滴灌是我们铺设的……”

像姜常春一样,省派第一书记纷纷从群众关心的水、电、路、医、学等民生实事入手,尽最大可能为帮包村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先后硬化、整修道路42公里,为尚未通自来水的8个村的4063户村民解决了吃自来水问题,新建扩建、改造提升村卫生室14处,新上路灯439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118次,绿化美化面积3.25万平方米,改厕690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个个整洁优美、安全文明、秩序井然的美丽乡村诞生了。

基础设施完善了,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光靠向上级争取资金、到处跑项目是行不通的,关键在于村集体需具备自身“造血”功能。

具体工作中,第一书记牢记抓党建、促脱贫的第一职责,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找准切入点,结合当地实际,在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施治,挂图作战、精准发力,打响***攻坚战,趟出了一条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省地税局第一书记帮包的涝坡镇是果品大镇。第一书记便在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做文章,大力发展晚熟蟠桃、优质苹果和晚熟葡萄,并争取上级资金和技术支持,打造了高标准的2000亩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为当地果农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导作用。省纪委、省海事局发展的肉牛养殖、地瓜储存、药材种植等项目,省检验检疫局发展的生姜种植、大棚蔬菜及草柳编加工项目,都为帮包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和群众发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立足莒南特色,扎实开展“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工作,积极寻求适合帮包村发展的合作经营项目,目前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村共实施“村社共建”项目17个。省纪委驻相沟镇前古城村、后古城村第一书记在广泛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丹参种植合作社和肉牛养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山东检验检疫局驻岭泉镇解家岭村、高岭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信息、技术、政策等优势,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初步建立了120余亩的出口生姜种植基地,成立了“磊昊种植合作社”“阜群种植合作社”,并与部分规模较大的生姜出口企业签订合同,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新闻推荐

坊前镇结合民间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

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传说中是“龙抬头”的日子,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也是农民春耕备播的开始。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莒南县坊前镇结合该传统节日,以传承与弘...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