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著名编剧刘桂成:主旋律戏也能写得风生水起

齐鲁晚报 2016-08-28 00:00 大字

刘桂成,国家一级编剧,1946年生于山东阳谷县,1967年赴第二炮兵服役,1981年转业开始戏剧创作。其作品深远厚重且题材丰富,涉猎京剧、话剧、吕剧、豫剧、柳琴戏、儿童戏等多个剧种,先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奖、国家文华编剧奖、曹禺剧本奖、电视剧飞天奖等国家级大奖,四次获华东田汉戏剧奖、五次获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奖、六次获山东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刘桂成创作的《大明贤后》获曹禺剧本奖,也让主演章兰轻松拿下“梅花奖”。“写戏曲剧本就跟老中医一样,越是老,来找的人越多。”已是古稀之年的刘桂成依然笔耕不辍,他刚刚写完京剧《孔子》的剧本,该剧将作为明年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剧目,山东梆子《孟母》的创作又摆上案头。

“刘桂成是当今中国创作戏曲重大题材的第一大手笔”,这是众多戏剧理论专家给他的评价。刘桂成用40多年的戏曲编剧生涯,用他的实钻匠心让这一称号实至名归。

从部队大兵

到大剧作家

刘桂成在济南南部山区有一山宅,满园苍翠,近日他在朋友圈自我调侃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十年鼓捣园林,一辈子穷弄戏文。”从事戏曲创作40余年来,他先后拿下了所有国家级戏剧大奖,因演出其量身定做的剧目获得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的山东戏剧演员就有5人之多,刘桂成在山东戏剧界弄出了大动静。

从21岁时刘桂成到第二炮兵服役,一待就是15年。“我是老三届,算是部队里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调到报道组先是给报社写稿子,后来光写稿子不满足了,就开始写小说,结果一下子轰动了部队。”1981年刘桂成转业进入聊城文化局戏剧研究室,主业是编剧。开始他选择创作电视剧本,“我与张海迪的爸爸是研究室的同事,当时张海迪就住在我办公室隔壁,我写了一个电视剧本就叫《海迪》,后来央视把它拍成3集电视剧《生命的故事》,还获了飞天奖。”

但刘桂成认为写电视剧本太受导演约束,继而转向了话剧创作。1985年他发表了话剧《榆钱树下》,成为山东首位获得“华东田汉戏剧奖”的编剧,这为他的舞台剧创作拉开了大幕。山东在职戏剧演员中唯一的“二度梅”获得者章兰两次拿到梅花奖,唱的都是刘桂成的戏。“1989年章兰第一次来找我写的剧本是豫剧《路边店》,她一路演进了中南海,并且得了梅花奖。”时隔十多年,刘桂成又为章兰写了豫剧《大明贤后》,让章兰轻松拿下“二度梅”。《大明贤后》也让刘桂成继《春秋霸主》之后,第二次获得“中国曹禺剧本奖”。

2003年刘桂成出任山东吕剧院院长后,将建国初期山东女兵赴新疆屯垦戍边的故事创作并排成吕剧《补天》,一举拿下了“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奖”,并获2005年“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补天》我写得掉泪,观众看了也泣不成声,有的观众追着看了30多次,一部现代戏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不容易。”刘桂成初任院长时,吕剧院还欠着240万元的账,这一部戏为院里带来500万元收入,让吕剧院很快扭亏为盈。

戏剧作品

必须有社会担当

“比赛能获奖,演出有市场,长期有影响。”这是一位文化局长对刘桂成剧作的评价。刘桂成的作品之所以能兼具吸引力和艺术生命力,深厚的文学底子功不可没。“有人说故事是戏剧的生命,但会编故事只是初级阶段,‘故事好编、人物难立、衷曲难诉\’,戏剧的根是戏剧文学。”刘桂成创作的京剧《瑞蚨祥》中的反二黄“千佛山几杵疏钟落夕阳”、吕剧《回家》中的主题曲“皂角湾”、豫剧《天雪》中的“犁头翻开沉重的历史”等唱段至今仍在戏迷中传唱,就是其戏剧文学魅力的最好证明。

为了修炼自己的文学功力,刘桂成以一人之力花费28年编纂出《中国故址典故题咏辞典》,这本近600页的大部头足足有两公斤重,收录了留有历史名人题咏的故址、遗迹6039处。他将自己最喜欢的苏东坡的《定风波》作成书法挂在客厅正中,“这就是这本辞典的价值,也是我所下的功夫大于常人之处。”刘桂成还常写一些古诗词,有人说,把他写的诗词放在唐诗宋词里很难分辨出到底哪是古人写的。

当中国大部分戏曲编剧还沉浸在风花雪月的剧情时,刘桂成却一直钟情于《春秋霸主》《大明贤后》《补天》这样大开大合的历史剧,《路边店》的导演李雁称刘桂成是“最能把主旋律戏写得风生水起、生动感人的剧作家”。“我喜欢重大历史题材,它们波澜壮阔,能刺人心扉。”当然这种题材的创作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刘桂成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两点:一是要切入时局,二是要切中时弊。“创作如果跟时局不配合肯定不行。”刘桂成说主旋律自古就有,不要盲目抵触当今。

刘桂成认为,直白地歌功颂德是没有生命力的,“吕剧院有一段时间创作急功近利,违背戏剧规律,图解政策,致使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有时观众还没有演员多,是我们自己把观众驱逐出了剧院,改革到孤家寡人还是改革吗?”刘桂成认为,戏剧作品必须要有社会担当,针砭时弊,能让时代接受,还要能警醒社会。“《春秋霸主》为什么火?就是抓住了用人这个核心,齐桓公重用贤臣管仲、宁戚、鲍叔牙就可以霸业兴,后来用小人易牙、竖刁、开方就国破家亡。”

让年轻人爱戏曲

再谈人才培养

“以前我一年能写三个剧本,现在一般一年就写一个了,可能也就再写个两三年吧。”今年已70岁的刘桂成感到在创作上越来越力不从心,曾兼任山东省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研究生导师的他在谈到衣钵传承时,也感叹戏剧创作人才可遇而不可求,“我当了12年的山东戏剧创作室主任,年年开会都要讲人才培养,但是真的培养不了。”

“编剧要有先天的艺术感觉、后天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刘桂成说,“我跟我的学生说,写剧本要耐得住寂寞,不到50岁别想出名,我不是吓唬他们,因为编剧要懂诗文、懂时空、懂音乐、懂人情,这样你才能写皇帝像皇帝,写乞丐像乞丐。”

身为戏曲作家,文学功底更是马虎不得,“如果不能熟练运用唐诗宋词,写出来的就是水词,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文学素养支撑不可能表现出来,想唱没词,想说没哲理,想抒发感情没有意蕴。”刘桂成回想说,自己那个年代的戏曲编剧们大多是剧团出身,“有当演员的,有拉板胡的,有办公室写材料的,在剧团待长了耳濡目染凑合个戏不难,但要写成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那就是另一码事了。”刘桂成有一个比喻,他说很多编剧像豆芽一样,刚从地皮冒出头来,便再也伸不开腰、长不高了,“没有文学功底的编剧不会走远。”

要当一名戏曲编剧,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耐得住贫穷。“我现在写一个剧本有30万报酬,不少人羡慕我,但与电视剧编剧相比就微乎其微了。高满堂写一集电视剧30万,一部剧写50集就1500万,戏曲编剧几辈子也挣不来这么多。”

戏曲编剧的培养困难重重,但最让刘桂成忧心的是,怎样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爱好。“爱好是吸引人才的第一要素,我为啥会写戏?就是因为小时候看了拍成电影的豫剧《朝阳沟》,从那时起奠定了我戏剧追梦的理想。”刘桂成认为,培养年轻人戏曲爱好的关键是要多宣传好戏,“我们有个很大的问题,连央视都播我们的戏,但山东的电视台从来不播山东戏。观众的影响和培养太重要了,现在的年轻人连传统戏曲都没见过,怎么谈爱戏曲?将来怎么会投身其中写剧本呢?”

本报记者刘雨涵

新闻推荐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姚宗亮十二朵铿锵玫瑰绽放在里约奥运会沉甸甸的金牌诠释巾帼不让须眉这是中国女排姑娘献给祖国母亲最好的报答这是凝聚中国女排集体的智慧没有什么礼物如此珍贵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媲美当姑娘们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