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清明习俗
清明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诗人、词人们比较钟爱的节日。他们将中国民间的清明习俗,生动细腻地展现在诗词中,世代相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唐代清明扫墓习俗已经风行,诗人用凄清悲凉的笔触,写出了清明节人们用扫墓、上坟,追忆祭祀逝去亲人的凄凉悲惨情景。
说到清明,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凄风苦雨的天气、思念亲人的悲痛。其实,自古清明的习俗并非都是凄凄戚戚的悲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且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首词,着意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踏青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明代王磐词《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短短的五句,却包含了三个有趣的清明节习俗:禁火、踏青、荡秋千。啼叫的黄莺、绽放的鲜花,明媚的阳光,娇笑的美人,词人完全沉醉沉浸在美好的春色里。古代清明的又一习俗是植树。清代词人顾太清,清明前种下了一株海棠,并填词一阕,“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这阕《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反映了清代第一女词人带着欣喜的期待种下幼苗,盼望海棠开花结果、不忘种花人的辛勤劳动的美好愿望。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习俗。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探春这一人物写的一首《风筝》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此诗点明了放风筝的人和季节,将风筝断线时的情形描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
从韵味悠长的古诗词中,了解古代人的清明节,既有祭坟扫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种树养花、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人亲近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情怀。
其实在我看来,在这个阴晴不定、特色鲜明的节气里,清明的各种习俗正是古代人在用各种方式,告别寒冷阴霾的冬天,迎接阳光灿烂的春天。杨春云
新闻推荐
24日下午,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宣布,从25日起,三峡大坝旅游景点将对中国游客免费开放。同时为了确保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和三峡坝区的管理秩序,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为...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