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钟情“文人画”编者按:

临沂日报 2016-07-01 19:33 大字

文人画,在我们一般读者的印象中,好像就是文人画的寥寥几笔梅兰竹菊,或者是诗书画印融合一体的画;也有人认为文化修养高的人画的画才是文人画。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实际上,文人画是画家的一种审美追求、一种人格精神、一种生命态度,也是一种最值得玩味、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画。

文人画传承有序,经久不衰,富有哲理性,具有内美性,最能体现画家的境界和情怀。文人画创作题材不难把握,无非是花鸟、山水、人物等元素的运用;文人画笔墨技法也不复杂,其境界却最能体现画家风骨以及内心的憧憬和追求,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下语境中,文人画具有了崭新的发展形式,展现了美好的前景,但其意趣、韵味和格调依旧与传统中国画息息相通。

今天刊发画家孙星池的最新文章《钟情“文人画”》,全文共分三期,敬请关注。走进画家孙星池的艺术世界,阅读他对文人画的执着,可见他真切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心灵视野;欣赏他的作品,可发现他精湛的笔墨语言和深厚文化积淀。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类型,甚至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阅读中国美术史可知,我们拥有几千年悠久丰富的绘画历史,绘画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雕刻类型的绘画有画像石、画像砖等;装饰图案类型的绘画有陶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纹样等;又有各种题材内容的壁画,各种题材内容的绢本、纸本绘画等。这是因为工具材料的不同而区分画的类型。若以人身份的不同而区分绘画作品,则有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的不同,或者还有工匠画家与文人画家的不同。职业画家即工匠画家,业余画家即文人画家。这是习以为常的理解。古代文人画家,以四书五经为立身之学,画虽好,只能作修身养性之资,而无治国平天下之用。故“以画为寄则高,以画为业则陋”。因此可以说,所谓“文人画”便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者流于政务之暇或学业之余,为适一时之兴趣而作出的画,是“游于艺”思想影响下的结果和产物。

从专业技术上讲,业余画家必然画不过专业画家。如体育比赛,业余选手难敌专业运动员,此是常理,不难理解。但在中国画里,情况异常,自唐宋时期,文人业余画家的画,便受鉴赏家推崇,收藏家青睐。其后,历朝历代,文人业余画家的画以完胜之势,占据画坛主流,故名人之字画高过字画之名人,职业画家长期坐在陪衬席上。传统儒家思想观念,重人品而轻技巧,故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故权高位重者,略事点染,常被视为拱璧。世俗相沿,由来久矣。但不必把此类情形绝对化。绘画毕竟不同体育比赛,而文人业余画家的优长往往是职业画家的不足之处。首先,具备了“文”修养,才能称其为文人。饱读诗书,学通三教,述古论今,下笔千言而立马可待者,其文人也。援笔作画,怀抱寄托,自成境界,是寻常斤斤计较于勾勒渲染的职业画家们所难望其项背,画中有文,因文成画,而赋画以幽深的思想意境,乃真文人画。并且有绘画的天赋,挥毫泼墨,心有灵犀,事半功倍。访之古代,如王维、张璪、苏轼、米芾者流。王维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张璪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们首先是真文人,其次才是文人画家。故其作品珍贵异常。文人画追求“技进乎道”,体现在笔墨上,便是在画中要表达出他们的文化思想。

文人画不是孤立的画,而是综合的画;孤立的画“形似”即可,综合的画必需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方能成为一幅完整的画。宋代以前画家作画,诗可以不题,字可以少写,印可以不用。苏东坡赞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不题诗而画中有诗,则画本是诗意的传达;若画中无诗,虽题满诗篇,也不能为画增辉。书法本是用笔的艺术,点划具有悬针垂露之奇,奔雷坠石之异,其中存在画或形的意象,故书画同源而异流。自古书法家或有不擅画者,而画家必无不擅书者。若画家不擅书,则难知骨法用笔之妙用,难成文人画家乃工匠无疑。综合的文化修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独特的绘画艺术,使诗书画印完美融合而成的画,叫作“文人画”,门槛很高。若不具备综合文化修养,不但学文人画有障碍,看文人画也难得要领。正为此因,文人画便比其它的画更难鉴赏、更难传承。

大自然遵守淘汰法则,或谓之“道”。物竞天择,适应生存,便是道法自然。一种文化或艺术,必有它自身的内核,否则不能长久地传承延续,而被淘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如此看来,“书画同源”的文人画,是从上古时代传承至今的。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受道家、佛教的影响,“清谈”之风大行。如同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文化艺术渐从礼教枷锁中脱颖而出,改变了政治附属品地位,使它有了觉醒的审美的一席之地。文人画多以山水、花鸟为创作母体,且多为不求形似的“聊写胸中逸气”之作。它的目的,只是让精神有所寄托,使性情得以展示。

近现代文人画终结论颇流行,理由是“古代文人群体”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存在。我则不能解其意,不以为然。只要现代的画家们还有“文”的修养,还有精神需要寄托,还有性情需要展示,则文人画便有传承存在的空间,以刻舟求剑或尾生抱柱的思维方式看待文人画,甚无必要。即使果真终结,也是人类社会大时代大文化的演变使然,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到了不能繁衍新生的时候,该终结就让他终结吧。文人画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一直是现在和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文脉代代传承,又能消化、汲取时代新营养,具有抗衰老、拒腐蚀健康文化基因。它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既曲高和寡,又下里巴人。文人画这种名字“文”与“人”,文人画这种精神内涵,文人画这种艺术特质,与时俱进,不超越、不落后时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何必杞人忧天。

十世纪后,宋、元两朝的四百年里,生活着众多文人画家,他们留下了众多文人画作品,使现在依然喜爱文人画的我们,不断地回味着震撼与迷恋的感动。寿数不足百年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荒芜的王朝。但元代的文人业余画家们,却因此创造出最为典型的文人画。他们生活在民间甚至山林之中,做道士、和尚和隐士。他们思考人生或吟诗作画,他们传承了宋代绘画的成就,并且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苦闷,融注笔墨,发而为画。其中的代表,便是元四家及其作品。元四家以年龄排序,即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家生活及交游的地方,即环太湖一带及长江中下游区域,故四家所写山水,皆耳濡目染的江南山水,而四家师承取法的董源、巨然,也是生活在江南的前代画家。四家师承如一,而画风各异,都是胸储诗书的文人,都有隐居山野的经历。元四家的作品,更成为明清画家们争相取法的源头。所以,欣赏文人画,必然会钟情元四家。所以不惜笔墨,分别记录如下:

黄公望(1269—1354年),常熟人,本姓陆,幼年过继给温州黄氏而改姓名。《画史会要》载:黄公望,字子久,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经史二氏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开三教堂于苏之文德桥。后隐于富春。山水师董源、巨然,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山头多矾头,别有一种风度。又《图绘宝鉴》载:

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南钓滩之概,性颇豪放,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笔记,后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化,四时阴霁之气韵,得于心而形于笔,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其设色浅绛者为多,青绿水墨者少,虽师董源,实出于蓝。

黄公望长吴镇十一岁,长倪瓒三十二岁,长王蒙三十九岁。他年长寿高,画的又好,为四大家之首。他青年时期在“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中台察院”等机构当书吏,却因上司“贪刻用事”治罪,黄公望因职务牵连被诬下狱,出狱后返乡,入道士籍,从此绝意仕途。中年隐居杭州西湖一带,后又隐居杭州西部的富春山。黄公望博研经史、通晓音律,从学弟子很多。八十多岁时,依旧鹤发童颜,仙风道骨,而无垂暮之相。传说他得山川烟云供养,最终羽化而登仙。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传世杰作,题款为: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富春山居图》水墨纸本长卷,纵 33厘米,横639.9厘米。另有一幅《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原是长卷的开头一段,于辗转收藏中被裁割下来。近年来,我买了多种长卷印刷品,也临摹了几遍,因此有所领悟。此卷纯以墨笔写成,千笔万笔中,流动一股闲逸之气。用淡墨挥出的长披麻皴,有时若有若无,传达出真山水中恍惚迷蒙的视觉经验,干涩枯笔漫含悠然之意,勾勒出山势筋骨,便生出高低方圆的体积感,连峰带坡的转折之处,轻松的三笔五笔,即将逶迤的山脉引向深邃的空间。山顶多矾头,是黄公望山水的标志符号,丛林簇簇,横笔排出,浓淡相间,若不经意。我经常凝视这些画面,又经常回想这些画面。因为它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但这深刻印象,不是笔墨的浓烈舞动,而是点线的平淡交织,平淡到忘却技巧,忘掉安排。我由此领悟到意味悠长的境界,只能在平淡天真中获得。但平淡天真,谈何容易!通常执笔作画,总有种种表达的意欲,涌上心头奔来腕底;黄公望似乎不受太多意欲的干扰,他以“游”的心态执笔,以“乐”的情绪落墨。他说:“画不过意思而已。”须知,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意思”,是不容易把握的。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未画完的画,有些局部,显然需要补笔。题跋中说,“阅三四载未得完备,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当题款之后,又画了多久,不得而知。但留有余地,是黄公望的特点。他的《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体现了留有余地的特点,甚至这是元四家共同的特点。黄公望说“画不过意思而已”,既然如此,意到便止。所谓没画完的地方,就让其保持现状,其实这也是艺术创作的匠心,是有与无的对比,虚与实的相生;并且创造了一种特别的节奏感与空疏感,强调理、气、趣兼到。因此,有些地方“没画完”反而比画完更耐寻味。(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春游小西湖 □兴隆路社区华实

久违蛙声悦耳鸣,唤醒湖边郁金香。鹅黄纱巾撩春风,亭亭玉立美娇娘。熏梅染柳樱蕾红,翠鸟乱飞群莺唱。春意弥漫小西湖,聆听鸟语吟华章。...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