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心底种一棵名叫思念的树又到一年清明时葛东

黄河口晚刊 2012-04-01 22:47 大字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眼见清明又要到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八节”,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及除夕,样样有故事。清明节的缘起,始于古代帝王贵胄的墓祭礼仪,后民间效仿,于清明祭祖扫墓,纪念先人,久之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唐韩翃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中“寒食”即寒食节,距清明不过几日,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晋国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封赏跟随他流亡的随从,惟介子推拒绝封赏,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一日禁止烟火,只吃冷饭,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拔河等,因清明节气在寒食节后三日,自宋代以后,后世渐将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其实,清明是一个让人既欢喜又伤感的节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清明正是踏青游春的好时节,宋代诗人程颢曾道“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日,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绿野晴天,人倚秋千,花红柳绿满目柔美,这种美景便是连春也醉倒了。

当然,除了人与春天的约会,还有人与人的邂逅。传说白蛇与许仙相会于西湖断桥的日子便是清明,也许正是春天无限生机的滋润才会令原本不被祝福的感情修成正果吧。这段爱情,我总会在清明时节想起,让我在清明时节祭奠,它不是悲剧,却百转千回缠绵婉转。

然而清明的伤感似乎应该大于欢乐,毕竟是伤逝的节日,虽然不曾得知亲友在另一个世界幸福与否,但与他们分离终究是难过的。明代高启诗曰: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古时战乱让人们流离失所,难以顾及为先人上坟祭祀,安逸让今人甚至不再记惦作古的生身父母,让他们在仅有的节日也门前冷落。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的是孝道。清明扫墓祭祖,正是孝道的体现。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子孙来扫墓,通过烧纸等仪式,祭奠祖上及逝去的先人,正是对祖上恩德的追念与感恩。一代一代是这么过去又过来,生命延续,生生不息,犹如饮水之人,感怀源头活水。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

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地位应很高,仅次于春节和中秋。中国有尚古的传统,对祖先的祭祀千年一直有,并且都是十分的重视。无论在和平还是战乱年代,清明节都是被当做重要节日来过,以此缅怀逝者,祭奠先祖。这就是中国千年延续的一种“根”的精神和文化吧。

每当清明节,总能看到一大家又一大家成群结队扫墓,这不仅仅是一种祭祀仪式,在人们心中,形式很重要,意义也很重要。参加祭祀扫墓的孩子,他们也会受到教育,会想到将来也会有那么一天,他们会带着自己的孩子给自己的父母扫墓,这就是一种无形的传承,一种祭奠和缅怀的力量。因为至少参加活动的孩子知道,他们是在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扫墓,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爸爸、妈妈就没有自己,这就是血脉的延续。

生命是一种传递,正是有了这种传递,生命才会生生不息。正是有这种传递,我们才会对生命负责,正如火炬传递一样,我们要将手中的火炬安全传递到下一个接力者之手,生命也一样。

清明是生命的一个驿站。这一天,所有生命,不管已逝的生命还是活着的生命,都会停下来相互注视一下。也许这才是清明与生命的真正关系所在。(作者单位:胜利油田供水公司客服中心) 

新闻推荐

熟读经书不等于有仁有义

人的名声、树的影子是曲是直,并非后人定论,实由自身写就。唐太宗李世民论君王之道时说过:“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至理名言啊。家天下时代的官员,都是有知识...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