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来忽悠,谁之过?
电视剧编剧请枪手代笔算不算是新闻呢?显然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不过随着内地影视市场的火爆,年产量迅速膨胀,在演员片酬实现三级跳后,编剧也开始步入高酬劳阶段。如果我们只去统计那些挂上署名的几位名编剧的话,会发现他们一年可以写出及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电视剧。这种“天文”级别的工作量让人咋舌,也更让人无奈。毕竟当雇佣枪手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也就预示着电视剧编剧行业已经进入了创作平台期。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内地电视剧产业现在题材单一,行活居多。既然都是行活儿了,枪手肆虐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说今年内地的电视剧审批立项突破了3万集,比去年的1万6千集多出将近一倍。可与之共存的是内地审查制度的超常严格。涉案项目受限制、现实题材受限制、解放战争受限制……各种各样的限制导致了内地虽然立项集数越来越多,可实际题材的丰富度却在逐年下降。活跃于荧屏的大都是抗日戏、革命剧、古装、翻拍、偶像剧等几大常规类型。
类型单一的坏处是艺术上难以创新,可是好处是商业上易于操作。很多观众在看我们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发个感慨“这我都能编。”那就对了,要的就是谁都能编的快速成型的流水线作业。抗日、革命、古装、偶像,四大类型在电视剧领域里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可靠的剧作模式。只要老老实实地套用这类模式,那些看过大量同类电视剧的观众们,都可以继续编出个《新版XXX》、《XXX2》、《XXX3》来。
为了实现流水线作业快速把电视剧从艺术品转换成商业品,大部分影视公司都会采取如下可靠的模式:找一个编写过该类型该题材热播电视剧的“名编剧”,也就是找一个对该类型该题材的套路比较熟悉的老手,然后让其拉一个团队。团队中可能只有几个枪手,也可能多达十几个枪手。这些枪手好一点的有可能是文学系的大学生,差一点儿的甚至就是该类型该题材电视剧的狂热观众而已。然后这位带头的把故事的梗概搞定并分集,把每一集的具体写作落实到单个枪手身上。团队的老大则负责统筹、审查和把握风格统一。因此,枪手最重要的不是创作能力和想象力,而是服从能力。他们不需要自己对人生、社会、角色、故事的理解和演绎,而只需要把老大布置下来的梗概填充成单集剧本。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内地电视剧里,故事的脉络看着还有点儿意思,可是一到台词、动作、逻辑关系、人物动机等细节上,就会变得生硬、做作、重复,甚至自相矛盾。
受限下的行活儿创作为什么能在中国这么流行呢?说远一点儿这还跟咱们的教育有关呢。比如上面说到的行活的根源在于题材、类型的严格受限。那么题材和类型受限后,剧本创作的过程就十分像我们上中学时常考的“命题作文”。而中国学生最不怕的,也是平时练习练的最熟练的恰恰就是写“命题作文”。无论是应付国内的语文考试,还是应付国外留学的英语考试,我们的教育家们都能总结出“写好作文的十个步骤”、“高分开头模板”、“高分结尾模板”等等。换言之,中国好多人最愿意接受的就是枪手这种工作模式。当电视剧像网络小说那样变成批量生产的商品,那么套模板搞创作的方式自然会被采用。
只要中国的观众依旧看行活打造出来的电视剧不审美疲劳,只要我们的创作者依旧只能拍那么三四种类型和题材,那么电视剧的创作就始终难以摆脱现有的模式。什么时候行活产品播出前三集就会因为收视率太低而被直接砍掉后面所有的播出,严酷的生存环境才能逼得名编剧们放弃行活,搞出点儿什么新的东西来。
新闻推荐
唐宋诗歌,可谓中华文坛的传世瑰宝。诸多作品其意境之深邃,感情之炙热,语言之丰盈,韵律之绝美,都堪达登峰造极之艺术境界。出于一种业余爱好,唐宋诗歌读多了,自恃把握了一点...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