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风青:跟着政策走富路
□本报记者 蒲二利本报通讯员 王春艳
夏至时节,莘县张鲁镇宫庄村村头的大棚里,旺盛的蔬菜透漏着丰收的喜悦。村民赵风青在自家的大棚里忙活着,去年,她家里又投资近10万元建起一座新大棚,加上原来的3个大棚,目前她家里共有4个蔬菜大棚。
“我们这里蔬菜产业已经成规模了,生产、销售都非常省事,跟着政策走就行。这4个大棚总共占地有5亩左右,我一个人就能管过来,一年挣20多万没问题。”赵风青告诉记者。2003年,村里开始鼓励建蔬菜大棚,赵风青成为首批敢于吃螃蟹的人。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村里人对种大棚已经非常有经验了。“现在种子都是现成的,自己不想育苗就可以买苗,平时管理可以雇人,到销售的时候,这附近就有市场,种个大棚一点也不费劲。”赵风青说。去年建起的新棚,一年的收成基本上就把建大棚的成本收回来了。据介绍,村里的大棚多数都是种植的圣女果,需要采摘的时候,大家就会雇人。雇人的费用一般为9元钱每小时,壮劳力每天能挣一百多元。赵风青还帮包着5户贫困户,有活的时候,贫困户也会来到大棚里打打零工,因为贫困户多是上年纪或者身体不好的人,每天干不了很长时间,但是一天也能挣五六十元钱。赵风青自己管理着4个大棚,她丈夫经营着一家农资超市,供应肥料、农药、蔬菜苗等,靠着蔬菜产业,日子过得风风火火。“现在村里总共有400多个大棚,产业已经很成熟了。很多大棚都是女的管,到该卖菜的时候,男的去市场上卖完菜,还可以再打打零工,再挣一份钱。”赵风青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向阳本报通讯员肖改平“谢谢慧园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孩子交给慧园我们放心!”……建校15年来,莘县...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