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技于世 传艺之魂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裴崇旭

东昌时讯 2017-11-09 08:18 大字
裴崇旭

近日,我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东昌花糕制作技艺、董家炸肉制作技艺、沙镇万家烧鸡制作技艺等市民比较熟悉的一些美食制作方法榜上有名,此次公布的名录共有6大类,14项。申报人有街道文化站、公司、村委会、个人等,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熟悉、接受、宣传和发扬。

悠久历史为我区文化繁荣昌盛造就了肥沃的土壤,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东昌府木板年画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64项区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成为我区文化的瑰宝。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曲艺等十多个门类。

小小葫芦大乾坤

从十年前2000亩到10000亩种植面积的大跨越,从不到500人到现在近5000人的队伍发展,从5000万到现在的2个亿收益的巨变,小小葫芦定下了大乾坤。

有着三十余年葫芦雕刻技艺的省级传承人李玉成老先生告诉笔者,“从挑葫芦、到设计、再打草稿,最后刻制,一个精致的葫芦要花上七八天的功夫才能做好,扁圆葫芦是咱聊城的特色,被很多人喜爱收藏”。东昌葫芦的用料考究,涵盖鱼、虫、鸟、兽、八仙图、水浒图、三国图等多个种类的丰富图案,小至手捻大到半米长的不同葫芦形态,每个葫芦像是载着灵魂而来一样,经过制作者的刻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像在葫芦身上“长”了出来,拥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让人爱不释手。

为让葫芦文化更好的发扬,我区已成功举办了十届葫芦文化艺术节,每年的葫芦文化节就像一场葫芦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葫芦爱好者互相交流,互赏形态各异的葫芦制品,让葫芦雕刻之美永续相传。

木板年画学问深

东昌木板年画起源已久,喜欢它的人欣赏它的古朴,制作它的人熟知它的繁复。木板年画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承载了我们的怀旧之心,如今除了我们熟悉的门神画以外,东昌木版年画更是不断创新,结合风俗和历史故事,涌现出了更多的画种和精品。

在古楼东大街木版年画博物馆内,可见多种模具和丰富多彩的年画作品,仍然坚守这门技艺的67岁的传承人徐秀珍,闲暇之余,更是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创作不同的版式,印制更精美的作品,力求使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

同时,这里也是聊城大学实践基地,每逢周六周日,这里总是围着一群喜欢年画的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木板年画。除此之外,木板年画还增加中小学生体验课程,在水城中学内,就已经举办了多次展览,学生们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更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了了解。

文化百家竞争香

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群星闪烁,有着运河饮食文化和鲁西风味的突出代表的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有着中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赠给“聊城铁公鸡”誉号的魏氏熏鸡制作技艺,还有牛筋腰带制作、东昌澄泥制作、鲁锦制作、东昌毛笔制作等众多文化的传承,形成了百家竞争香的发展氛围。

提及非遗文化交融和发展,区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芳告诉笔者:“发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技艺不仅是一句口号,重要是让更多的人喜欢它、热爱它,让老艺人有新的接班人,让后继者不断保护传扬它,我们区保护非遗的氛围日益浓厚,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会让非遗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区非遗文化中心主任王瑞海,也深有体会:“在统计中发现,很多老艺人对技艺很熟悉,但缺乏对申报及文化性的了解,这让我们更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发掘和保护好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老技艺不失传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把老技艺、老传统代代相传,是匠者之心,更是技艺之魂,是历史沧桑的回眸,是文化延续的见证。走好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需要的不仅是坚守使命的担当,也是文化自信的涵养,需要的不是句号,而是一个个传承人踩出的省略号。这需要我们代代人的薪火相传。

新闻推荐

我区狠抓农村公路工程质量关口裴崇旭

东昌府讯我区严格实行“政府监督、监理检测、企业自检、第三方检测、社会各界共检”的五级质量保证体系,分工序验收,对工程质量问题一律“零容忍”,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将对施工方、监理方进行顶格...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