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地有瘾,65岁老农炼成“农业匠人”

农村大众报 2016-04-18 00:32 大字

▲记者(左一)跟随马善荣播辣椒种。▲记者学着嫁接金枝槐。凌晨5:00,世界还在睡着,他已经醒来。30多年了,一直是这个点。作为一名种了近50年地的老农民,一年365天,他在地里能呆上350天。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大雪天,他依旧穿上军大衣,拿上果树剪,一脚就踏进风雪里。他说,作为一名老农民,就算你为这个社会贡献一粒米,一朵棉,那也是你的贡献。

他就是高唐县固河镇张浩村的老农民马善荣。4月15日,时令已近谷雨,记者来到张浩村,跟着这位农民大叔体验了一把春种的快乐。

农业匠人

嫁接完一棵树只需50秒

见到马善荣时,他正开着农用三轮车迎面而来。当时已是上午八点半,工人们正陆续来上班,而马善荣已经在地里干了3个小时的活儿。上午,他的工作是在2亩长歪了的国槐树上嫁接金枝槐。嫁接这项技术,记者只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从书本上学过,还从未用于实践。

“先把歪脖槐树拦腰砍下,再把接穗削开,注意削面要平。砧木的皮要削到木质部,再把接穗慢慢插进去,注意形成层对准形成层,最后缠上保温膜。一个礼拜保证成活。”马善荣边说边示范给记者看。记者计时发现,他嫁接完一棵树只需要50秒。据马善荣介绍,他一天能为400多棵树嫁接。记者随后也试着嫁接,可光“削面要平”这一项就难倒了记者,更不要说“形成层对准形成层”了。接穗又硬又小,一刀就切好实在困难。拦腰砍树也不是个轻快活儿。令记者没想到的是,挂在马善荣嘴边的“形成层,木质部,春化”等农学术语记者都几近淡忘,他却娴熟应用。后来得知,他曾到省林校进修过两年。

这期间,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马善荣时不时拿出自己装在口袋里的笔记本查看。攀谈得知,这是他从青年时期养成的一个学习习惯,但凡遇到新事物,新经验,他都记下来。这个习惯伴随了他45年。

嫁接完砍下的树枝,记者以为要扔掉了。可马善荣却说,但凡是土里长出来的东西,都不能浪费。随后,记者坐上他的农用三轮车,跟他一起把装满车的树枝运到木材厂。按照一毛钱一斤的价格,整车树枝卖了100多块钱。

年长身健

麻溜得像个小伙子

上午11点,记者骑上电动车,跟着马善荣来到了固河村南边的一块地里播辣椒种。虽然已近中午,可马善荣依旧舍不得休息。师傅驾驶着播种机在前边走,记者与马善荣在后边给农膜覆土。

这个活儿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播种机一开动,尘土就飞过来,直往人的鼻子和眼睛里钻,尽管如此,仍要走得跟播种机一样快,还得用力锄起土盖在农膜上。一趟下来,记者不光头发上、衣服上沾了不少的泥土,还累得腰酸背痛,而马善荣却麻溜得像个小伙子,丝毫看不出倦意。看到记者的样子,他笑言:“庄稼人跟泥土是分不开的。”记者发现,地里的很多活儿,马善荣都交给工人去干,唯独播种不然。“春华秋实。只有把种子播好,秋天的收成才好。”马善荣说。

记者发现,播种结束后,马善荣特地把散落在地头的农药袋、种子袋收集起来,说要带回村里放到垃圾箱。他说,土生万物,不能让这些垃圾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在一天的日程表里,只要天不黑,马善荣就不回家。他说,咱老农民都这样。一年春夏秋冬都在地里干活,种地上瘾,闲下来就会生病。他说,郁闷的时候,去地里干活,心情就会变好;开心的时候,也去地里干活,心里就会平静下来。

马善荣的地里既有国槐、核桃树、苹果树,也有大蒜、辣椒、小麦、玉米。“我宝贝这些地,这些地也没有亏待我。正是有了这些地,我让父母晚年幸福,让老伴的病得到很好的治疗,也给一双儿女买上了房子。”马善荣望着这片土地,眼神里充满期待。

65岁依旧有梦想

农民能活得更体面

马善荣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最喜欢看的节目是《新闻联播》。他也向往路遥描述的平凡的世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青年时代的马善荣是个很阳光的青年。1968年,16岁的马善荣捡来树枝烧开水,灌进暖瓶给挖河的工人送,还给五保户挑水、扫院子。

“咱是一个老农民,咱就要老老实实地种好地,为国家生产足够的粮食、蔬菜和水果。咱要让国家没有后顾之忧,好好搞工业。”这是马善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种了一辈子地的马善荣深知作为一个老农民的辛酸苦楚:活儿累,钱少,很多时候还得靠天吃饭。

65岁的马善荣有一个梦想,他希望农村人能够活得像城市人一样体面:出门可以坐公交车、逛大商场,进城也不会感觉到自卑,还能娶得上城里媳妇。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了城,他们走之前找到马善荣,把地流转给他。种地的人越来越少,马善荣偶尔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地也是孤独的。孤独的时候,马善荣没有别的排遣方式,就到空寂的田野里不停地干活。他知道,土地会给他丰厚的馈赠:不光是吃饱穿暖,还能让他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记者感悟

以地为友,以地为家,这是马善荣大叔的生活状态,也是他的工作状态。无论现实世界多么糟糕,他的精神世界总是无比丰富。这是马善荣大叔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

马善荣的家距离记者的老家只有几公里。记者从小就听说过这个能人,这次采访终于得见。记者相信,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多项改革都倾向农村的世纪,马善荣大叔的梦想很快就可以实现。

地点:高唐县固河镇张浩村

活儿:嫁接树苗、播辣椒种

人物:马善荣,张浩村农民,65岁,初中毕业,自嘲为“种地有瘾”型农民,信仰“活到老,学到老”。人民公社时期,他就开始种地,还当过记工员。如今,外出务工的乡亲们纷纷把地流转给他,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兢兢业业地呵护着这180亩地。65岁的他依旧有梦想,那就是“希望农民能够活得更体面”。

新闻推荐

与秃大妮“棒打不散”

吕才(公元606—665年),博州清平(今高唐县清平镇)人。唐代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音乐家,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吕才故事”日前入选聊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才故...

高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