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堤子村的上楼“三步曲”
□本报记者杨秀萍王兆锋本报通讯员朱桂林
“住楼住房随你愿,党政新风民喜欢。新楼新居亮堂堂,‘金堤名苑\’叫得响。生活越来越美好,日子过得比蜜甜……”11月初,记者到高唐县尹集镇陈堤子村时,村民们用自编的歌谣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村民担忧要化解
“院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哪能说搬就搬?”
“农家大院住习惯了,上楼后农具、牲畜放哪?生活费用会不会增加?不适应怎么办?”
“我家老二眼看就到结婚年龄了,现在娶个媳妇,清一色的都是楼房,正愁着没钱给他买楼。拆迁好啊,都上楼了,孩子结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翻开朱华国的工作记录册,村民对于上楼的顾虑,占了厚厚一摞。朱华国说,这是他在农民上楼的前期调查中,挨家挨户跟乡亲们拉家常时发现的。
2011年5月,在亲朋好友的一片反对中,在北京创业的高唐籍企业家朱华国回到家乡陈堤子村搞新农村建设,任村里新农村建设委员会主任。作为土生土长的陈堤子村人,朱华国说:“自己在外面做生意,有点积蓄了,就想为乡亲们做点事。”
朱华国走访发现,改变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让村民们不拿一分钱就能住进水、电、气、暖配套齐全的新型社区,村民们绝大部分还是愿意的。为打消村民的顾虑,他选取村里空心最为严重的位置作为规划区,千方百计劝导32户村民临时搬到村里的闲置房屋居住,并承诺楼房建成后,规划区内的村民优先选楼。
为尊重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楼房、小区的设计、管理上,监理人员多次上门征求村民意见。待意见全面汇总后,对楼房建设方案及时作出调整,5层住宅楼在原建基础上,改建为4层。考虑到个别村民腿脚不便或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上下楼不方便,村里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带电梯的11层楼。为方便老百姓的农业生产,楼距设计为28米,道路宽度达30米,路面全部混凝土硬化,方便村民存放、晾晒粮食。
不到一年的时间,11栋配套齐全的安置楼建起来了,富有农家特色的农机大院、养殖大院、幼儿园、超市、文化健身广场等相关服务设施也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
住楼住房随己愿
村民陈宝玉告诉记者,过去他一家老小住在几间平房里,仅冬天取暖一家人就遭了不少罪。现在他一分钱不用花就住上了三室两厅、冬暖夏凉的楼房。“过去住城里的儿子好长时间回不了一趟家,就因为老家冷。现在好了,自从住上楼房、供上地暖,儿子一家经常回来了。”
村干部刘新春回忆,有一户村民的老母亲70多岁了,对老院感情深,就是不愿搬上楼。老人说:“这院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哪能说搬就搬?”为打消老人顾虑,村干部最终把老人接进新楼里住了一段时间后,老人改变了想法,高高兴兴住进了楼房。
记者走进陈堤子幸福养老院,几位老人正在闲聊。“进来坐坐吧。”72岁的王玉琴看见有人进院,热情招呼着。61岁的陈保升也带着小孙女乐呵呵地走出房间。陈保升指着身后的房子告诉记者:“这是村里为老年人专门建的养老平房,年纪大了,腿脚不太灵便,身边又没人照顾,住在平房,活动方便。”
农民实际诉求应重视
今年清明节前,为了方便耕种和节约耕地,朱华国发动全村村民平坟,实施树葬或将墓地迁移到公墓,结果村民们在一天之内便把村里500多个坟头全部平了。为方便村民看病,朱华国决定在村里建一家免费的中医诊所,他辗转找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范吉平教授,并请他帮忙介绍几位医术精湛的医师给乡亲们看病。如今,金堤古方国医堂已建成,将于年底前营业。
村民陈某是村里无人不怕的“酒疯子”,多年来嗜酒、打老婆、举着菜刀骂大街,村民没有不怕他的。村干部多次找他谈话未果,无奈之下,强行拉着他到村委会广播上当众跟大家道歉,道歉语喊了8遍。从那以后,陈某便再也不敢为所欲为,家庭关系也缓和了很多。如今,他已买上了中型货车,搞起了运输,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总结近两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朱华国说:很多农民不愿上楼,有时候不能完全归结于农民观念落后或素质不高,而是有很多现实因素需要考虑。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上楼,更应重视农民的实际诉求和担忧,坚持村民自愿原则,不搞“一刀切”的强制命令。
新闻推荐
□杨秀萍蒋鑫王兆锋报道本报高唐讯原生,回归健康生活;本色,和谐美丽家园;环保,你我担当与共;泉林,弘扬民族健康。这便是泉林弘康包装品牌的理念与诉求。1月22日,在高唐县山东弘康包装科...
高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