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博览馆获评文化创新大奖

聊城日报 2021-12-22 11:31 大字

位于茌平区肖家庄镇小高村的中国兔文化博览馆外景。■于新贵

■本报记者 于新贵

12月18日下午,位于茌平区肖家庄镇小高村的中国兔文化博览馆迎来两辆大巴车,从车上下来100多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自2018年开馆以来,这里已经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一个偏僻的小村,从省定贫困村变身为“文化旅游村”,源于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探索。该村拉长乡村产业链,挖掘养殖业文化,形成了具有鲁西地区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模式。同时作为文化创新项目,近日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获奖的背后,是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一班人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小高村曾是茌平区34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近一半村民是贫困户。如何让这个村子富裕起来,实现乡村振兴?

经过考察,从2015年开始,小高村引进肉兔养殖企业发展肉兔养殖产业,村里24户贫困户依靠扶贫贷款政策,贷款120万元作为股金入股。同时,当地政府为贫困户在家中盖起了兔舍,由企业提供技术、种兔、饲料,由贫困户负责代养,40天即可出栏,企业向贫困户支付代养费,每名贫困人员年增收1万元以上。

“镇里帮我家建起了兔舍,每次出栏280只肉兔,一年出栏8次,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小高村低保人员韩秀军说,她家生活比较困难,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养兔子,增加了一项收入,日子有了起色。

“从前,村里的妇女除了忙农活,就是干家务活,现在有了好门路,在家不误事就能通过养兔子挣钱。”小高村党支部书记高化金说,村民把土地流转给肉兔养殖企业,收取“租金”;在肉兔养殖企业上班,领取“薪金”;入股肉兔养殖企业还能分到“股金”。很多原来只会种地的农民成了“三金农民”,生活慢慢好起来。

帮助农民脱贫之后,如何帮助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一个新课题。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第一产业,不拉长产业链,就不能增加附加值。但是,如何拉长产业链,突破点在哪里?

获悉小高村的困惑后,聊城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于学勇和他的团队主动靠上对接,开始了小高村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创新设计。

“按照传统的思路,小高村肉兔养殖拉长产业链无非走养殖、宰杀、加工一条龙的路子。我们团队几年来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研究。感觉小高村兔子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下一步怎样创新发展,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于学勇说。

在提出建立“中国兔文化博览馆”的想法之前,于学勇团队与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工作。最后,双方决定打破固有思维,建立兔文化博览馆,将兔子养殖拓展至旅游、研学领域。

2018年,中国兔文化博览馆落成。3000余平方米的博览馆,是集兔文化展示与科研于一体的国内综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科技含量最高的兔文化展馆。同时,以小高村的兔文化集中展示为支点,以其内涵与外延的科普、文创、生态、休闲、旅游等价值挖掘和活化为突破点,构建集中国兔文化博览馆、科技观光兔舍、农场体验区、兔产业科技研发中心于一体的兔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融科普宣传、研学、田园采摘等功能为一体,注重文化性、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探索建成具有鲁西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中国兔文化博览馆给村集体带来了不少收入。养殖业成为文化旅游业,在此之前,我们连想不敢想!”高化金对这种创新发展模式深有感触。

该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完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已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造了近500个就业岗位,吸引了50余人回乡就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带动间接产业产值近5亿元,已成为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民众参与、资源共享的乡村文化振兴样板。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钱品辉说,小高村的“文化聚焦、小题大做”项目,以聊城大学为研创主体、以乡村产业文化为切入点,打造了一个由地方文旅部门为业务指导、农民直接参与受益的乡村文化建设运营体系,创造了一种具有鲁西地区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并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新闻推荐

支部有作为 群众干劲足 杨官屯乡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激活富民“新引擎”

■本报记者李政哲12月6日,茌平区杨官屯乡大曹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这笑声,来自基地里务工的村民...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