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茌平试点“农餐对接”

农村大众报 2016-06-01 16:13 大字

农村大众报茌平讯(通讯员郑兆雷)“38张餐桌几乎爆满!每天卖鱼锅100多份,绝大多数是冲着‘小时候味道\’的西红柿来的。”5月29日中午,茌平县城振兴路上的“李二鲜鱼”餐厅门口又排起长龙,经理张富海见到笔者就“显摆”起来。

“小时候味道”的西红柿长啥样?张富海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展示,这西红柿长得圆润饱满,掰开肉质呈红色,籽呈土黄色,面上有星星点点像砂糖一样的细微颗粒,咬一口,沙愣愣的,酸中带甜,果真与众不同。

从事餐饮的张富海名下有大小饭店20多家,聊城市内的“李二鲜鱼”连锁店就有7个、饭店的持卡会员有4万多人,西红柿鱼锅是其“招牌菜”,每天西红柿消费量达到2000多斤。以往,这些西红柿都是从市场上采购来的,外相不错、但味道“水淡”,这让对食材品质非常挑剔的张富海难以放心。

去年初,张富海跟从建材行业转投农业的哥哥张富龙一拍即合,搞起了“农餐对接”。兄弟俩共同投资600多万元在老家租下80亩地,以生产西红柿为主,兼种黄瓜、茄子以及菠菜、芫荽等叶菜。富龙负责种植,富海保底包销,按西红柿每斤3元,黄瓜、茄子按每斤2元的价格敞开收购,基地单独核算,年底按股分红。一期的10个暖棚从去年10月开始有收成,现在每天采摘2000多斤西红柿、200斤茄子、200斤黄瓜、100多斤各类叶菜,除满足茌平店外,聊城市区的2家“李二鲜鱼”也用上了这种食材;二期又建起5座拱棚,3座“立体化无土栽培车间”,再有半个月,流水线上生产的西红柿将能完全自给。

“小时候味道”的西红柿怎么种出来的?在菜屯镇商石村蔬菜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张富龙介绍:“小时候吃西红柿酸甜可口,吃了这个想那个。后来化肥、农药、激素一起上,西红柿产量上去了,但变味了。经过我们兄弟俩的尝试,‘小时候味道\’又回来了。有了黄板,不打药了;有了熊蜂,不‘点花\’了;自然成熟,味道怎么会不好?”

“农餐对接”县里并没有当甩手掌柜。为放大“农餐对接”的效果,该县还帮助耿店生态体验馆、竹壶餐厅等20多家餐饮企业和禾木笨鸡合作社、绿源合作社等10多家合作社、500多家种养农户成功联姻,“农餐对接”的饭店已超过30家,农副产品的采购量达到1000吨,品种涵盖蔬菜、粮油、肉类、禽蛋等,初步构筑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直供通道。

“农餐对接”带来饭店和农户的共赢。目前,30家“农餐对接”饭店,日平均营业额全部跃升到5万元以上,比以前增长了30%多,当地的圆铃大枣、黄花菜、笨鸡蛋等土特产,借助饭店也打开了外销的平台。

新闻推荐

六月种出的韭菜很吃香

俗话说:六月韭,臭死狗。意思是说盛夏时节,天气炎热,韭菜口感差,同时病虫害多发,用药频繁,食用安全风险增大。可这个夏天,茌平县肖庄镇小高村高士伟种的韭菜,不仅吃着香,而且卖起来...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