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又听到了30年前的滑稽戏

大众日报 2016-01-29 20:45 大字

□记者孙先凯通讯员刘明明报道

本报茌平讯1月26日晚,尽管天气寒冷,茌平县前曹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上座率”还是让人惊叹,200平方米的小场地挤满了七八十口人。台上演的是已经中断了近30年的前曹独有的“滑稽戏”——《姜公背姜婆》。

伴着热闹的锣鼓声,表演者曹和之穿着戏服一人扮俩角,诙谐幽默的地方“笑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每一个出彩点儿,观众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

“这是第一次演,没想到这么受欢迎!”曹和之说。74岁的观众曹曰星说:“以前过年少不了姜公,30年没听到了,太有味道了。”

前曹村党支部书记马立领介绍说,前曹村是马周故里,全国文明乡镇,滑稽戏“姜公背姜婆”是他们村的“非遗”,上世纪80年代传承人曹仰之的表演风靡十里八乡,“那时候老百姓跟着戏转场,《姜公背姜婆》演到哪里群众就跟到哪里。”自从表演者曹仰之去世后,大受欢迎的滑稽戏停演了近30年。

在茌平县曲协的挖掘下,《姜公背姜婆》的唱词、道具等被成套整理出来。曲协主席刘恒江说:“《姜公背姜婆》是地方滑稽戏,采用的是传统河北梆子调,有很多程式,也有固定的模式,曲协走访了近十位老人,把它整理出来,培训了合适的人选,准备让它年年唱下去。”

重拾“年味”的不仅是前曹村。仅春节期间,在茌平县文联的组织下,茌平县曲协、戏曲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联合开展了“挖掘地方小戏,吹吹唱唱过大年”等活动,剪纸协会组织了“贴窗花·过新年”活动,免费培训剪纸爱好者800余人,近万张剪纸窗花送入百姓家,书法家协会组织了“书法家进村写春联”活动等,营造出欢乐祥和又有年味的过年气氛。

县文化局局长仇长义介绍说,去年,茌平完成了14个高标准综合文化站建设,210个示范性文化大院均统一规范管理,以“以奖代补”方式配发文化设施设备及资金316万元,各专业社团开展各项活动300余次,培训群众文化骨干1500人。全县涌现出“人人是演员,处处有笑声”的专业“文艺村”近百个,组建起207支秧歌队、高跷队等村级专业文艺队伍,全县常年参与文艺活动的农村群众达到1万余人,文艺骨干超过800多名,农民编导创作人员300人,每年演出超过5500场次。去年,茌平县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

新闻推荐

巧做“加减乘除”助力转型升级

◆结构性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三期叠加”下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更是传统行业占比偏大的聊城亟待突破的症结。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聊城市及时实施“加、减、乘、除”法应对方案,...

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茌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