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邮政服务三农”撬动农民幸福新生活

大众日报 2015-06-03 14:27 大字

□孙亚飞报道6月1日,在全省邮政服务“三农”现场会观摩中,聊城邮政部门向参会者展示农机(飞防专用机)。据了解,机械化的实施,省时省工省力,示范田玉米比对照田增产200斤以上,小麦增产100斤以上。◆6月1日,全省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现场会在聊城召开,邮政服务“三农”的“聊城模式”,引起全省关注。省邮政公司总经理马志民提出,要全面推广聊城模式,利用2—3年的时间,推进示范田建设突破1500万亩,耕地面积占比提高至12%以上,合作社员发展突破220万户,农村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突破50亿元。

近年来,聊城邮政致力于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探索出了“邮政万亩示范田+鸿雁合作社+一体化服务”的服务“三农”新模式。截至目前,聊城邮政示范田面积达到200万亩,社员达到29.1万户,覆盖全市124个乡镇的1647个村庄,示范田面积占到全市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本报记者孙亚飞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王国栋胡晨阳

“七统一”实现

粮食产量“四连增”

今年70岁的茌平县博平镇刘坦村村民刘长生并没有守着自己的农田,而是跟同村的老伙计们一起在村内打工。“家里的5亩多地都承包给了合作社,成了邮政万亩示范田的一部分,一些基础的工作就都由合作社负责了。”谈起2013年加入鸿雁合作社以来给他的最大感受,刘长生干净利落地回复了两个字:“省心!”

“以前是邻居买啥种子,我就买啥种子,要是买了假种子,一连好几户都得遭殃。现在合作社把种子直接送到村头,不但不用担心是假的,还便宜。施肥、打药啥的都不用我们操心了。”刘长生说,“合作社包办了地里的活,我们省时省力更省心。承包之前,家里每亩地能产小麦900多斤,承包后直接增到了1200多斤。”

据悉,刘长生等社员所享受到的服务,正是以“七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培训、统一防治、统一深耕、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服务。

“借助集团公司的全网优势,我们主动对接,积极与农资生产厂家谈判议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前预订、垫付资金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示范田配方肥的价格,每亩地节省农肥成本30元左右。2014年,为示范田统一供肥7万吨,合计为社员节省近2000万元资金,而且,杜绝了假冒伪劣,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同时,积极联合种肥生产厂家,配备了32台测土配方仪、200台种肥同播机、80台宽幅精播机、15架飞防飞机,并借助农委、农肥厂家、农机合作社等多方资源,共为合作社社员测土配方82.4万亩,实现种肥同播面积24万亩,宽幅精播面积17万亩,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聊城邮政公司总经理王开峰说,“此外,我们还聘请农技专家37人,为社员讲授科技知识,四年来,累计培训社员50万人次,农业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按照农委专家测产,示范田玉米比对照田增产200斤以上,小麦增产100斤以上,自2011年起,示范田粮食产量连续实现了‘四连增\’。”

便民服务站开到家门口

“真的不敢想象,邮政能够把这么多资源整合起来,给我们提供足不出村的一站式服务,真是惠民便民的大好事。”如今,在茌平,每每谈及邮政便民服务站所带来的便利,村民们赞口不绝。

5月31日,记者走进博平镇刘坦村便民服务站,站长杨振福正忙着给前来购物的村民介绍货架上摆放的挂烫机、电饭煲、电磁炉等家用电器。谈起便民服务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时,杨振福的脸上顿时笑开了花:“那真是不一样了,原来每天的营业额大概六七百元,现在平均都在两千三四百元以上。”

原来的振福超市加盟成了邮政便民服务站,不仅仅是门头标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流量的倍增。通过给村民提供代收电话费、电费、取款等各种服务,几乎全村的村民每个月都要到他的店里来一趟,来交费的时候顺便都会买些日用品,营业额自然成倍增长。

更令杨振福满心欢喜的是,邮政局工作人员给他安装了一套“邮掌柜”系统,彻底改变了小店原本的“土”样子。杨振福告诉记者,过去,他每天进货出货都是手工计算、盘点,既麻烦、又费时,有时候还记错价格,账本也很糊涂,现在通过电脑自动计算,不仅价格无误、能清楚地统计每天的营业额,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超市现有库存及进货出货,电脑都能及时为其更新,一目了然。“原来,村民来买东西,从未给过明细,现在,电脑自动打印小票,顾客花了多少钱,写得清清楚楚,成了明白账。”

茌平县邮政局博平支局局长李振超介绍,邮政建设便民服务站,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邮政点多面广的网络优势,以及贴近群众的服务品牌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更近距离地服务社会民生,助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使各个服务行业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服务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茌平县邮政局还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让农村百姓享受到城市中的便捷和生活质量,使农村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实质化和现代化。

“电子商务进农村”

实现双向流通

正当李振超对记者津津乐道时,博平镇刘坦村邮递员赵昌雨搬着两个大包裹走了进来。李振超告诉记者,遍布乡村、身着绿色工装的邮递员眼下不仅没有走远,反而离百姓越来越近。

“虽然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们的工作量却并没有下降。自从村里有了电子商务平台,不懂网络的村民也加入到了网购的行列,有了邮政的担保,现在网购的村民越来越多,投送包裹成了我们日常工作的一大部分。”赵昌雨说。在博平镇,像赵昌雨一样的邮递员一共有5个,平均每人分包15个村庄。

谈起电子商务带来的改变,杨振福说:“我感觉自己是第一个收益的。以前,店里进货都是县里配货再送货,不仅价格贵,而且平均一个星期才能配送一次,断货压货现象十分严重,而现在可以从网上订货,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快捷方便。比如方便面原来进货是每箱40元,通过‘邮掌柜\’网上订货,现在是37元,而且上午发订单,下午就能到货。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村民还能直接来我店里网上下单。少了中间环节,村民能买到比市面上还便宜的产品。”

李振超介绍,邮政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线上解决了支付结算,线下解决了物流配送,特别是解决了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镇级服务中心上连县级运营中心,下接村级服务站,帮助当地老百姓把特色农产品通过这一平台销往县城、市区乃至全国各地,解决了老百姓“卖难”问题。同时镇级服务中心还承担67个村级服务站网上订货的分拨和配货,所辖村级服务站所订货物可保证48小时内送达,解决了老百姓“买难”问题。

“截至目前,我们已将茌平大枣、冠县油桃、高唐坠面等40余个特色农产品,在邮政农村电商平台上全部实现了网上订货,为解决农产品进城难的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王开峰说。

新闻推荐

“合同蒜”,为什么行?

□郑兆雷报道茌平县冯屯镇蒜农采摘丰收蒜薹的情景。□本报记者王兆锋本报通讯员郑兆雷今年,茌平县冯屯镇种“合同蒜”的农户又都发了。记者在镇党政...

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茌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