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茌平向闲置农家庭院要绿色效益

大众日报 2015-06-24 00:01 大字

□记者李梦通讯员王先明孙洪锋报道

本报茌平讯茌平县杜郎口镇西李村农民刘士刚家的庭院外大门两边、院内、平房顶全部用水泥铺底,六分半地大小,在上面晒麦粒,他感到扬场、装袋入库很方便。像刘士刚家一样能晒、扬场的庭院“晒麦场”,茌平县有1.2万个,成为农村三夏增收的阵地。

“俺的9000斤小麦,全部是一等优质麦粒,兑换白面率达到了87%。”6月14日上午,西李村农民赫军指着刚刚拿到的“茌平面粉厂储粮证”小本,对记者说。去年,他把刚刚收割下来的小麦,直接摊晒在油漆路上,结果天热油漆路变软变质,污染及掺杂沙子等,影响了麦粒兑换品相。今年4月底,小麦丰收在望的时候,他一下子投资3000元在自家的庭院,门前屋后,进行水泥铺底,居然人工造出了一个50平方米面积的小麦场。

茌平县因势利导农民把庭院建成标准的晒粮场。县里拿出230万元支农奖金,为11个乡镇、630个村提供平价水泥1.4万吨,平房顶、地面碳渣60万吨。目前,全县农村兴建起包括门前、院内、平房顶面积在内的晒粮食场地1.2万个,平均每个庭院晒粮面积50余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打麦场。

冯屯镇后寨村农民王士权,每年晒麦子图省事,都把收割下来的小麦摊放在村西公路上,家距离村外的公路有2里地,为防牲畜祸害,中午吃饭、晚上都要留下一个人看管。自从镇政府实施晒粮场规划后,他拿出1500元钱,购置水泥、碳渣重新铺面庭院。他说:“庭院水泥晒麦场,干净、吸湿快,麦粒无土杂质、易看管,大门外、院内、平房顶晒麦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庭院一改,“晒麦场”进农家,没有人在公路、村街道上摊晒麦粒了。据统计:每个晒麦场一天能摊晒小麦2000公斤,全县小麦抢收归仓时间缩短了2—3天,粮食无杂质绿色入库率达到了98%。

新闻推荐

环卫工“薛马甲”的苦和乐

□本报记者李梦王兆锋本报通讯员王先明孙洪锋“大家环卫意识提高了,都自觉打扫门前屋后的卫生,现在只需早晚在街上打扫一遍,活越干越轻松了。”5月27日,茌平县胡屯...

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茌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