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元和他的“乡村乐”文艺队
◆“舞林如武林,跳舞也要守规矩。”这是茌平县洪屯镇成庄村成庄“舞林”发起者成永元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70岁的成永元,自打退休后,便搬回老家成庄村。闲来无聊之际,他重新拾起年少时的“文艺梦”。如今,十几名老乡追随他的一把二胡,一“扭”便是10年。
□杨秀萍刘明明
退休老人建起秧歌队
“起!”成永元一个示意,秧歌队便齐刷刷地扭起来。唢呐声声,锣鼓飞扬,30多名村民身着艳丽的服装,和着锣声鼓点,扭起当地特有的摆渡口秧歌。“停……天禧,你是丑儿,挎着篮子逗起来!锣鼓降一个调。”没扭几下,成永元一声吆喝,秧歌队便停了下来。这是2月2日,记者在成庄村看到的一幕。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采访之余,75岁的姜玉容和73岁的范桂英随口哼起了《沂蒙山小调》,他们跟随成永元已近8年。
成永元告诉记者:“刚退休的时候,纯粹是自娱自乐,自己在树林里拉弦子,不一会儿功夫,便有好多人闻声而来,听着听着,有人就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那时候,没家什,范新村一个妇女便找来塑料桶当鼓,桂英和玉容用枣树枝子做梆子,大家的热情挡不住啊。”
“仅几个人唱,那并不算是群众性的,得把大多数人发动起来才行。”在成永元看来,城乡真正的差别就在于文化,而摆渡口秧歌作为成庄村村民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场面虽豪放热闹,但由于缺乏组织,几近荒废。
成永元决定组织秧歌队。“永元一招呼,大家都跟着来,他脾气急,但俺们都听他的。”姜玉容告诉记者,从唱到跳,成永元不仅投钱,还投精力,编曲、道具、录像、刻盘“全盘抓”,近10年来,他累计买了10把二胡,设备道具花费达上万元。“晚上大伙儿解散后,他再编曲、编舞,老伴说他‘着了魔\’。”姜玉容说。
“组队伍要守规矩,排节目、听招呼,有事请假,让农村人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成永元给秧歌队起名“乡村乐”,意为不局限村,不局限男女老少,只要是农村的,想乐呵的,都可以来参加。如今,他带领的“乡村乐”文艺队吸纳了张陈村、范辛村、十王庙等方圆十里的几千名村民参加,并连续3年自办“乡村乐”联欢会。“乡村乐”文艺队成为茌平县民间文化活动团体的重要“一分子”。
秧歌与广场舞,
从“冤家”到融合
3年前,伴随着广场舞的风靡一时,成庄村村民邢玉梅又拉起了广场舞队。从此,600多人口的成庄村,秧歌队、广场舞两分天下,村头略微狭小的文化广场可谓是热闹非凡。
然而,就在热闹中,也生出了不少是非。两支队伍不仅争地盘、斗舞步,还比音量,昔日略显沉寂的成庄村几乎天天上演“舞林争霸”。
秧歌队的锣鼓唢呐演奏者鼓足腮帮子,抡满胳膊,再涨一个调儿,曲调直击广场舞。“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时常在《送情郎》的霸气旋律中开始。广场舞动作整齐,步调一致,成员越来越多,她们以优美的现代舞姿,应战对方的“花枝招展”。此时的秧歌队成员更是眼神翻飞,长袖翻飞,笑话对方“不是艺术”。
此情此景,成永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思来想去,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地方小,二是没规矩。于是,他找村里跑镇里,提出扩修文化广场。不久,镇里便下拨了专用资金,成庄村的文化广场由此扩大了两倍,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为其配备了音响等设备。
硬件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软件问题。成永元找到邢玉梅,两人最终达成了包括降低音调、固定地盘等的“和平协议”。
问题解决了,成庄村秧歌队、广场舞队“握手言和”。不久前,在茌平县首届广场舞健身大赛上,成庄村秧歌、广场舞两队融合,在秧歌的基础上融入健身舞元素,一曲融合古典与现代气息的“秧歌健身舞”,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
新闻推荐
□邢轲杨秀萍报道近日,茌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预防接种宣传活动。图为医务人员正在为适龄儿童准备免费的糖丸。...
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茌平县这个家。